游牧青年Z世代|6年追蹤》首份25歲以下消費、職場新勢力報告
撰文者:楊倩蓉、李雅筑
「抖音」、「泰國學運」、「防彈少年團」這些名詞共通關鍵字是什麼?答案是Z世代。
在台灣,主計總處統計Z世代人口(以1995年出生到2010年為範圍)約400萬人,占全台人口17%。
他們是史上最具數位權力,但現實資源最匱乏的一代。
香港反送中、泰國學運都由他們在網路上串聯發生;但現實中,他們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短缺,環境汙染與高齡化帶來的沉重負擔。單在台灣,幾乎每一個Z世代就要扶養一個老年人,壓力勝過你我。
麥肯錫研究報告用「務實」(realistic)來形容他們;《經濟學人》的研究更發現,Z世代比千禧世代更節儉、更減少享樂。他們看來很佛系,只追求環保與共享人生,但又可一夕間,強悍號召200萬人走上街頭。
我們很難拿一個關鍵字,去定位這群25歲以下的年輕人。
到底該如何理解他們?
由施振榮投資的研究團隊、奧沃市場趨勢顧問歷時6年追蹤,我們看見了年輕世代的變與不變。
服務全球超過80個知名品牌包括Nike、可口可樂的中國市場行銷諮詢機構青年志,用「游牧青年」描述他們。
游牧青年所處的環境,自然是「大平原」,其指的是當下與未來持續拉平的時代,因網路資訊多,年輕人會很快熟成。他知道未來的工作現在可能還不存在,也早知悉連可口可樂、星巴克都可一夕裁員,沒有什麼會穩定不變:唯有移動,才能存活。
同時,Z世代嚮往的第一名職業,是網紅。「網紅具備一技之長,不依賴傳統組織,能實現自己的想法、不受裁員風暴影響,這是他們追求的方向,」青年志研究總監于偉玲說。
他們習慣用跳槽去累積技能。領英(LinkedIn)指出,76%的Z世代工作者認為,學好技能比升遷更重要。數位上的見識,讓他們的務實精明度超乎上一代。
這群人很實際,他們很早就知悉,現有的環境資源匱乏、無法揮霍,因此以資源共享方式珍惜土地與環保,一旦生存受到威脅,從氣候變遷到政經環境改變,他們會變得比誰都強悍。
香港反送中到泰國學運,都只是這個世代的自救行為。
今年疫情讓這個世代再度成為最大受災戶,導致他們對未來更悲觀,英國倡議組織Hope not Hate調查指出。但《時代》雜誌卻認為,身處劇變的Z世代,將更積極改變生活與世界。
根據求職網站Glassdoor調查,工作環境、彈性工時與高薪,仍是Z世代描述為雇主工作優點的常見關鍵字。他們對升遷沒興趣,但不代表不在乎薪資。
1996年生、區塊鏈認證新創企業圖靈鏈科技創辦人胡耀傑大一時,看到區塊鏈趨勢,立刻展開創業生涯。他選擇念香港科技大學,因學校提供許多國際競賽,讓他可透過參賽被看到;他到柏克萊念研究所,以就近獲得創業人脈。
疫後他回台深耕數位認證市場,團隊幾乎都還在念大學或研究所,「我們目標是35歲退休,」胡耀傑笑說。他們沒有固定辦公室,因專案而群聚,結束後再尋找下一個專案。
網路,讓他能槓桿資源,但也讓他焦慮。「如果想學習某領域,我會找出相關電影,每部只看十分鐘,抓到關鍵字就可去查資料了。」喜歡看YouTuber頻道的他說,學校給的知識不見得是你想要的,但專業網紅可把堆疊的知識,用5分鐘影片報給你聽。
于偉玲說:「在中國,這幾年知識付費變得火熱,一線城市的網咖從數十家變數百家,(九五後)想要透過知識付費理解這個世界。」
畫面,轉到中央研究院實驗室。
化學所副研究員陳榮傑銜命帶領的藥物研發小組,學生平均年齡25歲。他發現,這群孩子外務多,研究工作沒像他那個年代專心,「但碰到一個可發揮事項時,能力就爆發出來了。」若能善用他們的數位力,就能解決與年輕人溝通的問題;他們還有開外掛的性格,喜歡到處連結求知,這都能幫助企業跨界。
深度理解他們,才能知道怎麼與Z世代共行。如果你是他們未來的主管、同事,甚至想與他們做生意,你最重要的心理準備,是跟他們一起移動,甚至以他們為師。
如唐鳳所說:「網路與實體世界是倒著看的,壯年人網齡可能只有幼稚園或是小學階段,但一出生就接觸網路的他們,網齡甚至比壯年人還大。」若我們能跟著Z世代一起探險、解決問題,彼此才可能看到更寬闊的風景,打造更有意義的未來。
▋本文擷取自雜誌《商業周刊》1714期封面故事,完整系列報導:
游牧青年Z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