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的身心安頓(胡聚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悲傷,需要透過網路的傳遞,加上幾滴眼淚或是圖文不符的照片,讓大家都知道,我的悲傷是貨真價實的,痛徹心扉;同時,我們的快樂也不再那麼純粹,因為如果這些快樂,不透過臉書分享,沒有獲得足夠的讚的話,這些快樂好像就沒有那麼的快樂,我們享受著被別人認可的快樂。
這是個網路世代獨有的議題,但是當我們深究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會發現最當初的那些起心動念都是接近的,也是人類從來無法迴避的,只是透過網路這個工具,很多本質被迴避了、被無限放大了、被模糊焦點了,變成了一把利刃,刺中了易受傷的靈魂。所以我們再去追問,問題的本質在哪裡?我們該如何與網路這個易變的巨獸共存?如何能夠達到身心的安頓?我的答案牽涉到一個非常古老的哲學命題,也就是努力去貼近「我是誰?」這個問題,而答案就存在這個貼近的過程的本身!
這是個網路世代獨有的議題,但是當我們深究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會發現最當初的那些起心動念都是接近的,也是人類從來無法迴避的,只是透過網路這個工具,很多本質被迴避了、被無限放大了、被模糊焦點了,變成了一把利刃,刺中了易受傷的靈魂。所以我們再去追問,問題的本質在哪裡?我們該如何與網路這個易變的巨獸共存?如何能夠達到身心的安頓?我的答案牽涉到一個非常古老的哲學命題,也就是努力去貼近「我是誰?」這個問題,而答案就存在這個貼近的過程的本身!
「我是誰」沒有答案
從事心理衛生的工作這段時間以來,和許許多多受傷的靈魂相遇,當治療開始時,問題的呈現是五花八門的(酗酒、自我傷害、憂鬱症等),陪著他們走一段之後,我常常會發現,很多難解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溯到病人與「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關係?有些人積極的面對,但容易傷痕累累,有些人選擇逃避,但是總是被幽靈的暗箭所傷,然而「我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而答案的內容為何?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擁有去追尋這個問題的勇氣與環境,是否能夠去看到人生而孤獨,然後學習與自己和解共處。
很難,然而在網路的世界更難,網路像是一個巨大的載具,透過其難以量化的空間,儲存著人類的恐懼、孤獨、逃避與責任,網路開啟之後,欲望的盒子就被掀開,從此我們耽溺其中,放任著自己的欲望橫流,在社群網站中,我們幾乎不太需要面對自己,我們被大量的訊息淹沒,直到有天這個問題自己找上門時,我們已經手足無措,當然也無法面對!
尋求網路世代的身心安頓,不是一個簡單的議題,但我深信我們不可能像鴕鳥一樣,單純的相信幾條法規就可以讓傷害消失。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開始學習如何在網路環境中,尋求身心安頓的方法可以是先去釐清的是我們和網路的關係為何?我們是因為真的需要,還是只是習慣的制約的使用網路,或者能夠更深層的探問,是我們在逃避面對自己嗎?我們是否在追求他人的認同?我們害怕自己被遺忘?還是我們害怕孤單?當你的需求愈清楚時,你與網路的關係才會成為一種互為主體的關係,而身心安頓才有可能有開展的空間。
很難,然而在網路的世界更難,網路像是一個巨大的載具,透過其難以量化的空間,儲存著人類的恐懼、孤獨、逃避與責任,網路開啟之後,欲望的盒子就被掀開,從此我們耽溺其中,放任著自己的欲望橫流,在社群網站中,我們幾乎不太需要面對自己,我們被大量的訊息淹沒,直到有天這個問題自己找上門時,我們已經手足無措,當然也無法面對!
尋求網路世代的身心安頓,不是一個簡單的議題,但我深信我們不可能像鴕鳥一樣,單純的相信幾條法規就可以讓傷害消失。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開始學習如何在網路環境中,尋求身心安頓的方法可以是先去釐清的是我們和網路的關係為何?我們是因為真的需要,還是只是習慣的制約的使用網路,或者能夠更深層的探問,是我們在逃避面對自己嗎?我們是否在追求他人的認同?我們害怕自己被遺忘?還是我們害怕孤單?當你的需求愈清楚時,你與網路的關係才會成為一種互為主體的關係,而身心安頓才有可能有開展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