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生活
《陰屍路》:世界末日的壓力成因與後果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com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喪屍電影裡的英雄角色感覺無懈可擊,後來,在難以置信的艱困時刻,活死人竟然不吭一聲悄悄靠近!你是不是曾因看到這種劇情而心生沮喪?你看著這個角色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難,卻被一隻普通的喪屍給擊倒了。這背後有其充分的理由,根植於「線索利用假說」。
大家都愛抱怨日常生活的壓力,對多數人而言,家庭作業、個人財務、規劃將來,這些都是每天存在的正常壓力因子。不過,跟喪屍疫情爆發引致的壓力一比,前述壓力因子簡直微不足道。
若想在喪屍疫情爆發後的混亂世界中努力存活下來,務必要知道自己可能會碰到哪些類型的壓力因子,並懂得因應壓力。《陰屍路》有許多例子呈現出奮力生存對人造成的長期影響,基本的社交與認知能力也受到損害。
壓力來源
若面臨的是喪屍疫情帶來的恐懼,就算是一般人也會達到極限。只要有了足夠的環境壓力,最講道德、最有同理心的人都有可能變成殺人兇手,最出色的策略高手都有可能變成傻瓜。不用說,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喪屍末日肯定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可是,跟疫情爆發前的生活相比,究竟是喪屍末日的哪方面帶來了壓力?
- 危機四伏的世界
在死者四處行走吞食生者的世界裡,個體的安全絕對是第一要務。大家必須感到安全無虞才行,要是安全受到損害,就會承受極大的壓力。每一個轉角,每一棟建物和住所,行屍無所不在,大家時時惦記著自己終歸不免一死。終歸到底,他人的死亡以及自身無法避免的死亡,揮之不去,令人不快。人們認知到這是個危機四伏、冷血無情的世界,恐懼、焦慮、壓力隨之而來。
- 團體之間的競爭
比喪屍還危險的,恐怕就只有其他的人類了;隨著《陰屍路》的故事進展,這一點也隨之明確化。一大堆的敵人對瑞克及其同伴造成莫大的威脅。有限的資源(例如食物、住所、彈藥)會造成團體競爭,觸發了「不是殺人就是被殺」的生存本能。
- 社交孤立
倖存者之所以會組成小型的團體,絕對是因為人需要跟其他人交流往來;人之所以想擁有歸屬感,是因為在團體裡生活對彼此都有利。然而,疫情爆發後,《陰屍路》的倖存者不斷嘗到生離死別的滋味,他們所愛的人、朋友、同社群的團員,有的喪失性命,有的在逃離致命危險時走散了。在社交孤立下,人們付出心理上的代價,孤獨感導致焦慮與壓力增加,阻礙了正常的機能運作。
- 不安穩與掌控感
倖存者在死者橫行的世界裡努力生存,生活失序又不穩定。家園消失,家庭瓦解,糧食難尋。倖存者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忽而安全,忽而危險,忽而同伴在旁,忽而孤獨一人,忽而飽食,忽而饑饉。人類需要安穩和掌控感,才會有信心度過日常生活。8瑞克及同團的倖存者曾棲身於與世隔絕的農場、安全牢固的監獄、終點站的(假)避難處,最後卻都落到不得不逃離的下場,隨之而來的是無序、無助、失控的感覺。
- 內心掙扎與道德衝突
在這個黑暗混亂的危險世界裡生存,有時不得不做壞事,例如:背叛、欺騙、貪婪行為,甚至是殺人。終點站食人團的團員馬丁威脅要傷害朱蒂絲,曾對泰瑞斯這麼說:「你是個好人,所以你今天會死。」然而,犯下罪行跟「把某人看成好人」這項基本需求之間有了衝突,因而引發內心的掙扎。
這種情況一次次發生在《陰屍路》當中,劇中角色面對道德兩難,無法迴避自身的愧疚感。比方說,加百列神父當初鎖上教堂,忽視會眾的哀求,致使會眾遭大群活死人吞噬,這回憶折磨著加百列神父。
人為了存活下來,不得不屈服於心魔,做出壞事,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與不適。
- 模糊的失去感
一般而言,死亡是喪屍末日想當然爾的結果。然而,喪屍末日跟別的末日有所區別,喪屍末日下的死者接收了生者的世界,死亡本身猶如活化劑,用來消滅倖存者。所愛的人死去,導致個體情緒極其不安適。
從一開始,倖存者面臨的是模糊的失去感,他們不曉得所愛的人到底是倖存下來了,還是說對方活著,只是心理上的距離很遙遠。喪屍末日下的行屍十分活躍,身體存在,但內心消逝,從而營造出各種模糊的失去感,堪稱是獨一無二。《陰屍路》之所以能描繪出扣人心弦的動人時刻,例如摩根殺死妻子而引起的內心掙扎,戴瑞因失去莫爾而產生的悲傷之情,乃是因為他們所愛的人在生理上雖然存在,卻不再是「活著」的。
- 生理需求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還要試著跟別人和睦相處,並不容易,但這點不是倖存者承受高壓的唯一因素。畢竟,唯有缺少的東西屬於必要物品,匱乏才算是個問題。食物、乾淨的水、武器、汽油,甚至是睡眠,如今都成了珍貴的事物。首先,資源的匱乏會引發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風險又會造成決策技能脫軌。
壓力會帶來什麼影響?
- 身心健康受創
壓力會對個人的身心安適造成莫大的影響,例如,高張的壓力會觸發失眠與
寧的睡眠模式,削弱免疫系統,抑制或刺激胃口,導致頭痛、顫抖、氣喘、胸悶、反胃、疲憊。心理壓力也會讓現有症狀惡化,引發身心症,例如胃潰瘍、濕疹、斑塊狀牛皮癬、高血壓、心臟病…等。壓力有如在暗處等候的殺手,也會影響心理健康,不亞於生理疾病。
有些人比較脆弱,在壓力下會有心理失調的症狀,例如思覺失調症、抑鬱等。成因有遺傳基因要素和環境壓力要素,兩者都會影響心理疾病的結果,而這正是素質壓力論的核心概念。
在《陰屍路》中,處處可見角色在創傷事件後深受精神崩潰和其他心理疾病症狀的折磨。瑞克在妻子羅莉死後,產生視覺和聽覺上的幻覺;摩根在妻兒陸續死去後,陷入妄想的瘋狂狀態;最後是麗茲這位失去雙親、住在監獄的小女孩,顯然難以理解現實世界,無法辨別行屍和活人間的關鍵差異,殺死妹妹毫無懊悔之心,卻在卡蘿殺死行屍後傷心欲絕。在這個新世界裡,巨大的壓力更為普遍,倖存者罹患心理疾病的比率也因此增加。
- 受干擾的認知
壓力因子數量的增加還產生了另一個後果,也就是認知負荷會隨之增加。認知負荷是指人具備的工作記憶容量,可用於投入多項持續進行的任務。這類任務涵蓋了多數人習以為常的能力,例如學習、提取長期記憶、溝通等。
工作記憶容量的負荷量越大,在進行簡單的任務時,就越有可能犯下錯誤,結果往往導致行為表現變差。假設有一個生存團體,許多團員幾乎毫無生存技能,也不具備狩獵採集的維生知識。學習生存方法會是這一團體所面臨的難題,但活屍和其他倖存者會造成額外的危險,導致團員在生存技能的學習與應用上屢屢犯錯。
- 警醒與表現
在壓力之下,人所感受到的警醒度會增加。人通常必須具備高張的警醒度,才能輕鬆自如完成任務。然而,警醒與表現之間的關係是呈曲線發展。警醒度增加,表現品質隨之增加。然而,到了某個程度(個體各有不同),表現品質會開始衰弱,畢竟人能承受的有限。
心理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才會崩潰,自然是因人而異,同時也取決於個人的經驗與先前的知識。大家最喜愛的角色——戴瑞.迪克森,他善於求生技能,在疫情爆發前就過著漂泊度日的生活,反倒很能適應末日後的生活;安卓莉亞的妹妹愛咪是個大學生,承受不起世界的改變,比較難以適應,很早就死了。
壓力導致盲點
喪屍電影裡的英雄角色感覺無懈可擊,後來,在難以置信的艱困時刻,活死人竟然不吭一聲悄悄靠近!你是不是曾因看到這種劇情而心生沮喪?你看著這個角色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難,卻被一隻普通的喪屍給擊倒了。這背後有其充分的理由,根植於「線索利用假說」。
簡單來說,此假說是指環境裡有許多觀察得到的線索,但在高壓之下,人只會注意到生存相關線索。在眾多模糊又不重要的事物當中,英雄只看見幾樣高解析度的迫切危機。多數時候,這種方法很行得通,然而,這同時也讓英雄有被輕易鬼祟靠近的空間。因此,下次看到某個角色輕易就被殺掉,想對編劇破口大罵,請記住,英雄注意力就是如此有限,終至承受不住或消磨殆盡。
書籍介紹
作者:崔維斯・蘭里
譯者:姚怡平
譯者:姚怡平
2010年10月,影史上第一部以「活屍末日」為背景的電視劇上映,同時在120個國家播放。這部系列影集從主角們面臨劇變、承受壓力並做出艱困選擇,進而展現出各種愛恨、忠誠、背叛、勇敢的表現,不僅讓觀眾感到道德上的矛盾衝擊,反問自己會如何抉擇之外,也意外地提供了短暫逃離現實生活的出口,在發掘自己對劇中人物感到認同之時,也重新找到人生種種事物之於己身的真正意義;每一集宛如一場45分鐘的公路旅行,帶著我們重新找到自己,在乍看黑暗陰森的殘酷劇情中得到療癒。
本書收錄24位心理學與臨床專家,從各種角度剖析解答《陰屍路》引起粉絲們狂熱追隨的誘因;為什麼看見殘酷的人性、血肉橫飛的砍殺暴力,可以帶來紓壓的療癒感?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
核稿編輯:楊之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