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轉載:耗資349萬臺幣動員10人陣仗完成的醫學論文品質如何?

劉任昌觀點:耗資349萬臺幣動員10人陣仗完成的醫學論文品質如何?

 2017年01月07日 06:45 風傳媒
新落成的衛生福利部大樓。(圖/文 劉任昌)
新落成的衛生福利部大樓。(圖/文 劉任昌)
傅斯年、胡適與現任哈佛大學校長凱薩琳(Catharine Faust)都是歷史學門出身的;然而,我想暫時擱置此議題,先跟大家分享更有趣的議題,分析二篇耗資349萬臺幣,動員10人陣仗完成的醫學論文。
我將為以下問號提供線索:為何醫界官員可以年產論文上百篇?為何單篇論文作者人數多達10人?為何這些人每年可以拿到超過三、四百萬的「研究經費」?(如圖1所示,吳姓前教育部官員每年至少拿到三個百萬以上的科技部計畫案)為何私立大學如此熱衷跪求門神(教育部退休官員)降臨?為何部份學者之間要定時轉移資金?
圖1: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耗資台幣 $3,491,000元。(圖/科技部網頁;/文 劉任昌)
圖1: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耗資台幣 $3,491,000元。(圖/科技部網頁;/文 劉任昌)
更重要的是,在醫、官、學、產、業之間,長袖善舞、合縱連橫、金錢流動、人脈交織者,不一定是醫學界核心的醫師,而是醫學界周邊領域(如公共衛生、食品營養、生物化學等)的周旋者;然後,部分醫師也被他們所交織的人、金、權網絡誘惑與牽連。
正如同我曾經帶領讀者對SSCI期刊,進行閱讀、挑錯、評審,且證明大家可以把學術審查職責做得更好,現在,我再帶領大家審查二篇SCI醫學論文。這二篇論文的經費來源是圖 1 呈現的「中醫師世代的健康效應、罹病及死亡—世代研究(1/3)、(2/3)、(3/3)」為期三年的計畫;耗資349萬臺幣換得的二篇論文標題與作者群呈現在圖2。透過google搜尋圖1與圖2的中、英文內容,讀者可以找到官方的資訊來源,以驗證我提供資訊的正確性。
圖2:SCI 期刊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的標題與作者團隊們。(圖/文 劉任昌)
圖2:SCI 期刊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的標題與作者團隊們。(圖/文 劉任昌)
現在,請大家耐心看我分析,我保證讓你們信心大增,發現自己有審查國際醫學論文的能力。透過將部分英文翻成中文,再由讀者自己比對阿拉伯數字,就算讀者僅有小學畢業程度,就可以斷定這二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更可以提出具體改善方向;也就是說,你一定會表達和我相同的意見,這種文章鮮少價值,不該刊登,然後會告訴這10位作者,該往哪個方向改進,才可以生產有刊登價值,而向全世界分享重要的醫學知識。
這二篇文章刊登在《東北大學實驗醫學期刊》(Tohoku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第216卷(2008年)與第219卷(2009年),作者人數各為八人與九人,因此,我稱這二篇作品是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最後一位作者「Trong-Neng Wu」就是圖1的科技部「計畫主持人」。現在,我們開始對這二篇作品進行實質審查。
八人作(2008)結論「男性中醫師的死亡率比一般大眾低」,九人作(2009)結論「中醫師的罹病率比一般大眾低」。你現在一定覺得頭暈目眩、不可思議,所以,我再做一次比喻:第一篇的結論相當於「比較有錢又比較有知識的人活得比其他人長壽」,第二篇結論「比較有錢又比較有知識的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生病」。我沒騙你,這個醫學期刊是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醫學院發行,具有SCI標章,而且影響係數等於1.287!
圖3: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SCI 期刊的摘要截圖。(圖/文 劉任昌)
圖3: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SCI 期刊的摘要截圖。(圖/文 劉任昌)
我再詳說一次,圖2的英文「Lower mortality」是「較低的死亡率」,「Lower morbidity」是「較低的罹病率」,「Population in Taiwan」是「台灣的一般大眾」。使用的樣本資料是1991年到2003年,用常識想就知道,對「死亡率」與「罹病率」的統計,應該是同時進行的;但這10人研究團隊不但拆成「死亡率」與「罹病率」,而且將樣本期間也拆開,如圖3所示,前一篇是1991年至2003年,後一篇就用前一篇的子集合,樣本期間是1998至2002。
也就是說,較新的論文(2009年vs. 2008年)使用較舊的樣本(2002年vs. 2003年)。教育部前高官帶領的為達到量產目的,採取以下的「科學算計」策略
八人作(2008)呈現完整樣本期間(1991-2003),九人作(2009)呈現部分樣本期間(1998-2002)。
八人作(2008)呈現死亡率,九人作(2009)呈現罹病率。
八人作(2008)呈現男性中醫師,九人作(2009)呈現男、女姓中醫師。
八人作(2008)的關鍵貢獻者是列名第二位的碩士生Chao-Shun Wu(吳同學),九人作(2009)的關鍵貢獻者是列名第二位的碩士生Tung-Han Li(李同學)。碩士生的置換,導致「研究團隊」共10人。
吳同學碩士論文的標題是「中醫師世代之死亡型態分析」(The Mortalit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Cohort),李同學碩士論文的標題是「中醫師疾病型態與醫療利用率之分析探討」(To investigate the disease pattern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among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我順便教大家解讀圖 3 的研究成果(注意紅色底線),男性中醫的死亡率是一般男性大眾的0.63,而且,前者因為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s)的死亡率是後者的0.69,前者因為中風(cerebrovascular)的死亡率是後者的0.53。所謂SMR是標準化死亡比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也就是說,比較中醫師與一般大眾的死亡率時,不能直接將二者相除,需要考慮到各年齡層分布人數不同,所以要對各年齡層不同人數加權,這個道理完全雷同於股票市場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意義。
至於所謂「95%>CI: 0.57, 0.69」相當於說「我有 95% 把握確定比率在0.57至0.69之間」,這種科學表達方式在氣象報告或民調報導都一定會出現。再如圖3下面的「86% vs. 95%, p<0.001」意指中醫師的罹病率是 86%,一般大眾是 95%,而且,對這個估計結果的可能失誤比率小於0.001。就我斷定,這二篇SCI論文的確是碩士論文的水準,也的確是改作自二位同學的碩士論文,再補上長串的構建人脈網路機制。
圖4:八人作(2008)SCI期刊成果來自第二作者的吳同學碩士論文。取得碩士論文全文。(圖/文 劉任昌)
圖4:八人作(2008)SCI期刊成果來自第二作者的吳同學碩士論文。(圖/文 劉任昌)
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都是18頁,也都是呈現四個表格,我現在利用圖4呈現八人作的Table 2與吳同學碩士論文的「表6」截圖。看到沒?腫瘤(neoplasms)、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呼吸系統(respiratory system)、內分泌系統(endorcrine system)…數字都一樣。我在圖4說明中,提供吳同學碩士論文全文網址,讀者可以下載該碩士論文,也可以google取得這篇八人作(2008)。
我暫時寫到此,免得臺灣的人文學者繼續看下去,可能會被氣死。最後,我只提醒一件事情,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告訴我們中醫師的死亡率或罹病率低於一般大眾,這是了無新意、大家都想得到的結果!耗費如此多納稅人的血汗錢,動員如此多人力,至少該是比較「中醫師」與「西醫師」對腫瘤(neoplasms)、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呼吸系統(respiratory system)…如此才能提供建設性的知識,讓大家參考各類病症可能是「中醫」或「西醫」比較適合?因為病症的屬性,會反應在「中醫」或「西醫」利用專業知識的對抗,而其對抗的效果,就會反應在「中醫」或「西醫」的「死亡率」與「罹病率」。
所以我說,就算讀者僅有小學畢業程度,就可以斷定這二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更可以提出具體改善方向。評審應該要求這10人「研究團隊」,再提供「中醫師」與「西醫師」的比較,才有刊登的價值。
我們想得到以上的簡單道理,為何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想不到?別意外,教授、學者、主編、評審也是人,也會犯錯;不然,《Scientometrics》這個影響係數超過2的期刊怎會刊登錯誤、抄襲、變造的論文
在學術舞弊橫行,群魔亂舞(對舞弊行為的包庇與掩護)的當前,我不得不揭發我所看到的荒腔走板生態之一小部分,下次再持續談《科學共和國》關於論文評審制度的意義與目的,以及研究資金與補助分配議題
*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