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一群頂尖的大學教授一起開會,忽然有道聖光照下,一個天使降臨並說:「各位追求知識的專注太令我感動了,我要送在場的其中一人一份禮物,請問要讓誰接受這份禮物呢?」
大家推舉出最資深、最有名望的一位教授,天使說:「有兩樣禮物,你只能選擇其中一樣:一個是了解世間一切的真理,另一個則是數不盡的金錢。你要選哪一個呢?」教授說:「我們窮極一生就是在追求真正的知識,當然是選了解世間一切的真理!」
然後,天使又在一道聖光中消失,同時,接受禮物的教授眼中則散發出智慧的光芒。其他人趕緊上前問:「怎麼樣?了解世間一切的真理感覺如何?」
教授沈默了一下,然後說:「我應該要選錢的。」
近日有一則新聞,一位成績能夠進台大就讀的考生,因某私立大學開出360萬高額獎學金,因而選擇放棄台大,引起網路熱議。有一派網友認為應該選擇台大,因為獎學金比不上進入台大可以獲得的無形資源,比如認識優秀的師長朋友、社會名聲、工作機會等;還有網友則認為,教育,不應該用金錢量化。
另一方認為,選私校、拿獎學金是聰明的選擇,現在經濟景氣不佳,即便是名校畢業生,也未必能在短時間之內賺到這麼多錢,在進入職場前,就有一筆可觀的收入,「360萬是要存幾年?」;還有一派則是認為學校會全力照顧這位學生,比起台大,他反而能得到更多資源和栽培。
我想討論的不是這位學生該做哪個選擇,而是想討論社會大眾對這個選擇所產生的反應。
很多人說「他以後一定會後悔」,認為在頂尖的學習環境中所獲得的,有遠超過這筆獎學金的價值,或是,這樣的交易以後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超過這筆獎學金,比方,別人會認為你見錢眼開,或是因為私校畢業,反而沒辦法找到好工作。
這兩個理由都是合理的考量,但認為「他一定會後悔」,似乎是個太驕傲的判斷了。因為,它背後隱含了一種前提:「我認為你沒有足夠明智做出正確的選擇。」
個人的選擇受到這樣的批評,應該是許多人從小就開始有的經驗:想買某個玩具,父母對你說「買這個玩具你一定會後悔」,然後就買了別的或甚至不買;想去參加球隊,老師對你說「參加球隊你一定會後悔」,然後要你去補英文,因為英文不好「你一定會後悔」;長大後選學校科系、選工作、選交往結婚對象,通通都有機會聽到「你一定會後悔」這句話,彷彿我們從來沒辦法明智的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一樣。
人受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要讓人能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和決定,並藉此展現個人的自由意志和負擔相應的責任,但這種以上對下、「我是為了你好」的姿態做出的批評和指導,對這個目標是沒幫助的,反而更像是希望你學會服從—服從他人的經驗、洞見、明智、和代替你做的決定;相對的這帶來的結果會是一個人不願意、甚至沒有能力做決定,也不願意、不能夠承擔相對應的責任。
之前常聽到一個玩笑,說我們從小被教導的大多是如何服從,就這麼一路服從到底後,卻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被批評「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怎麼會不知道該怎麼反應呢」,好像我們理應從一個事事順服的學生,突然變成一個完全獨立自主,判斷明智決策幹練的專業人士一樣。
但是做判斷、選擇,了解相應的後果和責任,是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學習並熟悉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學習同時也是在實踐、體會自由的意義。
如果我們希望社會的每個人,都能在擁有個人自由意志的條件下,了解與他人、群體間的互動,那麼,就要讓人能做出「自己的決定」,並了解每個決定帶來的責任、意義是什麼;畢竟一個一直只學習服從的人,是沒辦法突然就發展出判斷和決策能力的。
根據報導,這位學生在上高中時就立定要唸台大,但後來跟家長一起在私校的招生活動中,看到獎學金辦法後,改變主意而改選該私校,我希望他是自己推翻自己原本的想法,自己下新決定的,這才是真正值得鼓勵的重點。
如果這個學生是自主地判斷,並做出接受獎學金就讀該校的決定的話,那他值得更多支持的聲音;並不是因為那些獎學金、或比較起來何者有更大的利益等等,而是因為他做出自主的判斷和選擇,考慮不同的理由而做出較少人會做的決定,我認為對一個剛要上大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這件事在教育上有什麼啟發,我認為是我們有機會欣賞別人基於不同的理由、價值觀,做出與一般人不同的決策,並學習不將自己的意見當成一定最優秀、最有洞見而凌駕於他人的決定之上。
先從這一步開始,才會有越來越多人被培養得更有能力,也更願意思考、判斷,也更有能力做選擇和承擔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