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試了一位新人布丁,研究所畢業後,留在老師身邊當了兩年助理,沒有一般企業的福利與三節獎金,她想脫離學校環境,去一般的職場工作。我怎麼也想不到,找工作對她而言,會是如此的恐懼。
她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公司有派系鬥爭嗎?」
布丁大學與研究所都念同一所學校,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A對她不錯,保證論文一定可以順利過關,但卻一下子要求布丁幫忙趕某某計畫進度,一下要幫忙申請另個政府專案,完全不像是學生,比較像是助理。
起初布丁不疑有它,只要是老師交代,她都照單全收,布丁戲稱「寫論文一點都不累,幫老師的私事比較累。」
隨後變本加厲,舉凡接小孩、繳卡費、訂餐廳、搬家,當兒女家教…,這些情況早已司空見慣。
一次的選修課程,布丁把這情況跟B老師隨口提了一下,B建議她更換指導教授,或是跟系主任反映,布丁不敢,但風聲卻快速傳回A老師那裏。
A老師責怪布丁:「妳是我的人,怎麼可以跟他東家長西家短,妳不知道B是我長年的死對頭嗎?更何況,若沒有我幫忙,妳的論文這麼爛,哪有可能過?」
最後更撂下一句「妳最好不要去B臉書按讚,我會不爽。」讓布丁哭笑不得。
布丁畢業後撐了兩年,上個月編了個爛理由,總算順利逃生,後來輾轉得知,系上老師都會分派系,她也特別提醒學弟妹罩子要放亮。
面試最後,布丁還調侃的說了一句「誰是他的人啊?」

內團體與外團體

在職場打滾這麼多年,聽過太多客戶和學員的例子,每當有人問我,你跟誰一國?我都笑說「自成一國。」
社會學中所談的內團體(in-group)與外團體(out-group),就可以解釋這現象。人通常藉由內團體定位自己,滿足歸屬感與共同利益與高自尊的自我需求,組織成員通常偏袒內團體成員,形成小圈子或自己人,以致對外團體的人們不公。
我相信大家在公司內部,甚或是政黨、政府、學校、任何型態的組織,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
壁壘分明、藩籬清楚的社會組織,容易形成對立,但也容易滋養組織成員的歸屬感,本應各有利弊,但若藩籬高牆嚴重,對於外人要打入群體,甚或是吸納更為創新的聲音,都是不利因素。
最近光看到謝淑薇與網協槓上,輿論對於是誰培養謝淑薇擁有如今的成就,爭論不休,我只認為:「謝爸謝媽都不敢獨攬功勞,沒有誰可以獨立培養一個人,擁有一個人。」是吧?
「自己人」其實是很狹隘的觀點,任何組織要壯大,海納百川,已是不變真理。自由開放的環境,上司不可能指揮團體成員,僅為自己效忠,不要跟誰在一起,更遑論「不要去按讚」、「路上不能交談」,這種孩子氣的話語。

憲哥的觀點

我對內團體與外團體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1. 自由開放的環境裡,很難存在明確的內外團體,只存在明確的利益結合。
2. 維持始終如一的做人原則與態度,較容易吸引長久的人際關係。
3. 利益關係確實很難選擇,心懷感恩,與人為善才是王道。
4. 持續壯大自己,才可能隨心所欲,不受控制。
5. 小圈圈裡沒什麼好鬥的,走出舒適圈去闖闖吧!
社會上根本不存在自己人,有也只是暫時,除了你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