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2017/08/01, 生活
一聽到「給愛麗絲」就想要趕著丟垃圾? 到底為什麼垃圾車要放這首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的資源回收效率一直名列世界前茅,根據環保署2015年的統計,全臺資源回收率達到55%,媲美奧地利、德國等先進國家,也大幅超過美國的35%。除了回收的效率外,臺灣的「音樂垃圾車」也是外國人眼中的一大亮點。
台灣的資源回收效率一直名列世界前茅,根據環保署2015年的統計,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55%,媲美奧地利、德國等先進國家,也大幅超過美國的35%。
除了回收的效率外,台灣的「音樂垃圾車」也是外國人眼中的一大亮點。
自從台北1996年推廣「垃圾不落地」以來,台灣堆積在垃圾子車旁的袋袋包包逐漸被優美的古典樂曲取代,社區的人一聽見《少女的祈禱》或是《給愛莉絲》(註1) 從遠處傳來,即魚貫出戶,將家中的垃圾直接送進垃圾車,減少堆積的髒亂。
這個世界獨到的「音樂垃圾車」也常常被「翻玩」,例如桃園市政府就曾經與龍潭愛樂管弦樂團合作共譜具有客家浪漫元素的垃圾車音樂,宜蘭縣也曾舉辦比賽邀請在地學生創造「宜蘭縣的垃圾車音樂」,當你每天聽著這熟悉的旋律,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台灣的垃圾車是用這兩首樂曲呢? 選用《少女的祈禱》,竟然是因為署長女兒在練琴? 《少女的祈禱》這首小品鋼琴曲是波蘭女音樂家巴拉諾夫斯卡少數的傳世名作,在1859年巴黎一家音樂評論的副刊上發表後,即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鋼琴曲之一。 根據環保署表示,目前並沒有正式文件可以考證最初使用《少女的祈禱》的原因,但有一種說法是決定垃圾車音樂時,1960年代的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先生的女兒練琴時剛好就是這首音樂,因而作此選擇。另外也有說法,這個點子其實是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的創辦人,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所想的。(註2)
貝多芬的《給愛莉絲》,原來是德國垃圾車的標配?
至於《給愛麗絲》成為垃圾車配樂,原來是1968年代時期,台北市垃圾的清運工作,步入新的階段,首度從德國進口21台密封垃圾車開始清運工作。該批密封垃圾車,是1967年根據「中美發展基金改善各省轄市垃圾水肥集運設備貸款案項」下辦理,目的在於淘汰以往人力手拉車垃圾傾倒,實行清運工具機械化,以適應現代都市之要求,而當時車輛本來就配有「給愛麗絲」的音樂,因此就使用至今。(註3)
事實上台灣被聲稱為「資源回收大國」的美譽前,曾在公共衛生環境走過一段艱辛歷程,那時1950、1960年代的台灣,因戰後嬰兒潮讓台灣人口急遽成長,隨著人口增加伴隨而來的垃圾量也相對提昇,而當時公共衛生領域面臨人才不足、經費欠缺、傳染病流行、人口成長迅速、醫療資源不均等棘手狀況,在垃圾處理上也較無良好與相對應的法令及政策,對於當時的衛生署署長許子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為改善當時的社會環境,許子秋署長針對垃圾廢棄物的問題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以抑制資源消耗並降低環境負荷,奠定台灣在公共衛生及環境政策的基礎。(註4)
所以當下次悠揚琴聲響起時,不論是貝多芬的懷念或巴拉諾夫斯卡的輕快,提醒您也要記得要做好垃圾分類,減少一次袋的使用,讓台灣繼續成為裡外如一、耀眼世界的美麗環保之國!
註1:不過Mother Nature Network編輯希克曼也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探討了台灣垃圾車會播放古典音樂,他引用的說法是1960年代的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在聽到女兒練習鋼琴,彈奏的是貝多芬的小品〈給愛麗絲〉,與本影片於2014年製作時的查詢資料有所出入,提供給讀者參考。
註2:出自書籍《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鋼琴曲與器樂曲》第148頁
註3:出自台灣電影文化公司《新式垃圾車啟用》 註4:出自書籍《壯志與堅持:許子秋與台灣公共衛生》、內政部統計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