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關注明天,別把弱勢孩子擋在高牆外
今年大學個人申請放榜,凸顯了兩個問題:一是大學招生缺額創新高,二是窮孩子進不了台清交。前者除後段大學受少子化衝擊外,頂大招生缺額主要是校系為自訂招生門檻所困;後者則是頂尖大學的招生門檻,已經成為許多弱勢生跨不過的高牆。外界為激烈升學競爭下的頂大缺額感到惋惜,更為弱勢生向上流動機會被擋在頂尖大學高牆外慨嘆不平。
窮孩子進不了台清交,或反過來說,在政策鼓勵下,台清交仍找不到能進入這些大學的窮孩子,「多元入學」變成「多圓入學」,被認為是擋拒弱勢孩子尋求翻身機會的主要原因。
弱勢家庭所能提供給孩子的資源較少,課後既無能力補習,更無餘裕溫習,在學習的道路上可能得一路追趕。而在升學的關卡上,雖然大學入學管道多元,但除了考試分發管道外,最能體現多元精神的甄選制度,如申請入學,對弱勢生其實並不友善。高社經地位家庭孩子豐富的學習履歷與完美的備審資料,自遠非弱勢生所能企及,更別說多填志願與奔波應試,又是一筆龐大的負擔。因此,社會上呼籲恢復公平聯考制度的聲音從未間斷。
教育部最近公布弱勢生以多元管道進入大學的統計,說明六年來大學三種入學管道中弱勢生的錄取比率均見提升,尤其繁星推薦錄取弱勢生的比率最高;至於個人申請和考試分發管道,錄取弱勢生的比率則相近。檢視國立大學或頂尖大學各管道錄取弱勢生的比率,繁星較高、申請和考試相近情形,亦無二致。可見,沒錢補習的弱勢生,在考試管道裡還是弱勢。教育部想表達的是,如果說花錢又繁複的個人申請築高了大學門檻,那麼,恢復一試定終身的聯考,窮人還是難以翻身。
教育部可以在統計裡找到聯考未必有利於弱勢生的證明,卻難以直接反駁「多圓入學」不利弱勢生的事實。以弱勢生入學方式觀察,繁星推薦近年大幅提高名額,但也只居一成;透過考試分發者雖減,仍佔近半;經由個人申請者上升,則已達四成。進一步看,弱勢生在各種入學管道裡都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不論透過繁星推薦、個人申請或考試分發入學,都無法扭轉弱勢生大多數分布在私立學校的現實,且其比率遠高於一般生。對於多數弱勢生而言,國立大學仍然可望不可及,更不用說台清交等頂尖大學了。
關鍵之一,在入學機會。繁星推薦是保障弱勢生入學機會的最重要機制,但值得注意的是,繁星推薦原本另有平衡城鄉教育資源落差、引導學生就近入學高中職的目標,重點並不完全擺在弱勢助學。現在,繁星推薦更已成為都會高中與明星私中的主戰場,即使名額不斷提高,卻只是鼓勵更多學生轉戰都會高中以及明星私校尋求「摘星」捷徑而已。
關鍵之二,是入學的門檻。雖然多元入學不以考試分數作為選才單一指標,但不論是學測或在校成績,對於在學習過程中一路落後的許多弱勢生而言,可仍然跨不過頂尖大學校系已經刻意降低的基本門檻。如果無法落實多元選才機制與學習輔導機制,即使頂大增列名額,也可能「找不到」弱勢孩子進來就讀。
就此,教育部的對策是,對於弱勢學生的助學措施從經濟扶助擴及入學機會的保障,除繁星推薦外,個人申請也增加扶助弱勢招生措施。不過,這些措施還看不出多少成效。至於今年起推動的「起飛計畫」,編列預算鼓勵國立大學招收弱勢生,鼓勵頂尖大學提供弱勢學生優先入學名額,也還要看各大學落實的情形。
就在教育部極力澄清有關多元入學不利弱勢生的批評之際,創造「賣一捐一」模式的TOMS創辦人麥考斯基來台,分享將奉獻精神融入企業經營的成功經驗,鼓勵企業不要只在乎營利,而應該關注明天。相對的,我們的大學更不能只在乎論文發表和學術排名,而應關注明天,協助弱勢孩子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強化入學機會保障,完善學習輔導機制,善盡社會責任,正是各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和頂尖大學的嚴肅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