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轉載:民眾為何反對政府每個政策?管中閔卸任後終於知道答案了......

民眾為何反對政府每個政策?管中閔卸任後終於知道答案了…

 2016年01月04日 20:00
民眾為何反對政策?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反思後認為,是因為政府決策模式已過時,應從菁英決策轉到群眾智慧,才有助政策推動。(資料照,林韶安攝)
民眾為何反對政策?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反思後認為,是因為政府決策模式已過時,應從菁英決策轉到群眾智慧,才有助政策推動。(資料照,林韶安攝)
為什麼民眾反對政府的每個政策?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上周在TEDxTaipei發表演講時表示,傳統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已經過時,政府應考量「公開資訊平台」,讓資訊透明化,從菁英決策轉到群眾智慧,讓年輕人參與政策討論,「自己的政策自己修」,才有助政策推動。
管中閔以「為什麼民眾反對政府的每個政策?一個官員的反思」為題發表演說,強調台灣遭遇許多經濟困難,很多評論也問,為何現在不能像過去有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那樣敢於做出重大經濟決策的首長,帶領台灣經濟走出困境。
管中閔舉例指出,過去政策形成就能推動,包含做過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改變台灣出口格局;設立工研院,建立技術轉移機制;並發展積體電路技術,為後來電子資訊產業打下深厚的基礎;九年國教也在當時的總統一聲令下,從研議到上路不過1年時間。許多人懷念這些前輩,但其實也是懷念早年的菁英決策模式。
不過,對比早期政策形成與推動,管中閔表示,近年不同政黨執政的政府都試著推動政策,不僅12年國教在爭議中上路,其他政策也同樣遭遇困難,例如核四半途而廢、國光石化宣告終止、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仍在立法院懸而未決。

政府決策跟不上時代 「效果幾乎是零」

管中閔說,為什麼都是影響深遠的決策,早年可以付諸實現,在今天卻碰到這麼多困難?且大家都希望藉由不同的事情改變台灣,以前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我認為時空環境已經改變,但傳統政府做決策的模式還是沒有改變。」
管中閔認為,從近年的社會運動來看,如反國光、反核,過去由上而下菁英式、家父長式決策模式,已經無法在現在多元化社會中沿用。管中閔舉例,從他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經驗顯示,慣用的公聽會、跟工商團體座談、赴地方辦說明會,甚至首創網路說明會,都是由上而下的傳遞方式,非常沒有效率,「我面對的對象是有限的,傳遞的效果幾乎是沒有,效果幾乎是零。」

建議政府公開資訊 彙集群眾智慧

從這樣的經驗,管中閔反思政府的決策模式,因而提出建議,可採用共享經濟模式中所設置的「公開資訊平台」,讓牽涉公共利益的政策公開、分享、不壟斷,帶動真正有理解的人參與討論,以彙集群眾智慧。
管中閔並認為,該機制可與政府現有體制相容,行政部門可參與討論、回應問題並加以修改,立法部門也可以參與討論,更清楚掌握資訊。他笑說,「說不定我們對立院也不會那麼討厭了」。

推崇開放政府 「自己的政策自己修」

管中閔更進一步舉例,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推動的vTaiwan平台,幾個月來曾在《公司法》修正、Uber要不要來台灣等議題上引發討論,發揮正面積極作用。他強調,政府資訊公開,讓群眾論證、討論公開,便會沒有黑箱,也不需要密室協商,這便是開放政府的一種形式。
同時,管中閔也表示在國際上,諸如英國在健保制度的修改上,還有美國的幾個城市,都在推動「公民參與、開放政府」試驗,「我覺得vTaiwan已經走在別人前面一步。」
他最後表示,當時看到學運現場,年輕人寫「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標語時,他對於為何有這麼多人不領情,甚至嫌惡政策推動,感到很震驚。他相信救自己的國家有更積極的方法,就是「自己的政策自己修」,未來世代是屬於年輕人的,年輕人可以積極參與,可以改變政策、讓政策更好,進而讓台灣的未來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