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中研院長廖俊智,他是誰?
精華簡文
圖片來源:中研院提供
瀏覽數
99+
LINE
新任中研院長廖俊智,他是誰?
作者:謝明玲,林怡廷 Web Only
雖然遴選過程幾經風波,6月3日傍晚,總統蔡英文終於核定,第11任中研院院長由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廖俊智出任。
長年待在美國、2014年才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的廖俊智,許多人對他並不熟悉。提案廖俊智為院長人選的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坦承,在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時,還很好奇的問「他是誰啊?」
高雄出生、現年58歲、建中、台大化工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化工博士畢業的廖俊智,是少見的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中研院、美國發明家學院四冠院士,學術成績卓越。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指出,廖俊智對世界、台灣、中研院以至於台灣的生技園區與能源政策等都很瞭解,是廖俊智出線的重要原因。且「他對知識、技術如何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瞭解透徹,這是我很佩服的,」李遠哲說。
廖俊智主要的研究領域,在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簡單來說,如果將細菌比喻為一個工廠,合成生物學就是透過控制進料以及代謝過程,讓細菌「工廠」產出人類想要的物質。
而讓廖俊智聲名大噪的,是在2008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他透過一連串的基因改造,讓大腸桿菌作為「工廠」,產出有5到8個碳的醇類。同年,另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的論文,則以類似的機制,產出了例如含有4個碳的「異丁醇」(isobutanol)等將來可能用作生質能源的高級醇類,這項技術,也技轉給美國的能源公司Gevo。
這項研究的突出與激勵人心之處,一是以大腸桿菌作為反應器,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代謝的途徑活躍;此外,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施明哲指出,和過去的生質能源、只有兩個碳的乙醇(酒精)相比,4個碳的異丁醇的能量更高。
曾在2007-08年到廖俊智的實驗室研究的台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教授阮雪芬指出,合成生物學的難度,一是必須很熟悉細菌的代謝途徑、基因的作用與脈絡,才能想得到改換哪些基因,二是技術也要夠好,因為置換或控制基因的過程都不容易。
「他點子很多、很有遠見,」阮雪芬說。廖俊智每次想到什麼新的實驗想法,就會發電郵給所有的團隊成員,看誰有意願擔下;且因為太忙,他沒有固定的meeting時間,而是看何時到了辦公室,就打電話給實驗室的成員,輪流到辦公室討論。換句話說,沒有固定討論時間,所以團隊成員必須隨時都有實驗進度和想法。
「在他的實驗室,只要你有企圖心,就會做得很好,」阮雪芬說。
另一個廖俊智的優勢,是擁有跨領域的專長。他在一份科技部駐洛杉磯辦事處發的文章中提到,受擔任工程師的父母影響,他從小喜歡研究科學問題。高中時,他對化學和物理都有興趣,所以選擇了包含兩者的化工系。文章也提到,1980年代,生物工程革命方興未艾,又有第二次能源危機,所以讓他有了「以生物方法製造化學品,來替代石化製品,減少環境污染」的想法,一腳踏入了生物領域。
2012年,他又更進一步,以二氧化碳為材料,加上水和電力,以類光合作用的方式產出丁醇,一步到位。
「他把沒有用的東西(二氧化碳)做成有用的東西,可以解決碳排放問題,又可以解決沒有石油的問題,」台大化工系主任、也是小廖俊智三屆的學弟王大銘說,他的研究,同時解決了環保和能源的問題。
和前任院長翁啟惠的木訥寡言相比,認識廖俊智的人,都形容他口才很好,「persuasive」(具說服力)又「presentable」(上得了台面)。同時,這幾年也接掌系主任,展現出好的行政管理能力。雖然台灣民眾對他不熟悉,但他過去曾在許多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更曾任中油的綠能研究顧問以及工研院顧問。未來,廖俊智預計可為台灣在綠能及化工領域帶來更大的能量,以及更與國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