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母親節孝親活動,以古禮進行奉茶、洗腳、梳髮等祈福孝親儀式,現場老中青三代母親齊聚一堂,在古箏名師梁蟬纓的悠揚琴聲下溫馨開場。
孝親古禮中,子女首先以鹽、水替母親除穢,再以肥皂替母親洗腳、按摩,最後小心翼翼擦拭完成,跪地奉茶 …
今年母親節時,北部某高中有一場孝親活動。事實上,動員群眾為長輩洗腳的事並不少見。只消上網鍵入「洗腳孝親」,現代的網路搜尋引擎會自動為你找出長長一列號稱遵循古代禮俗,以洗腳表現孝親意識的活動-主辦者有的是學校、有的是宗教組織,有的是一般民間機構,有的是政府機關;辦理時間既有母親節,也有父親節,還有重陽、國慶…然而無論是誰在什麼時候辦,活動的要旨大致都會強調是要「透過洗腳古禮宣揚傳統孝順美德」。
孝順是「中華傳統」,無庸置疑;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多次與學生討論孝行,而有「曾是以為孝乎」的名言。然而,「洗腳」究竟是不是「古禮」,人們就不那麼確切瞭解了。
說到底,在所謂中華傳統文化裡,有哪位古人洗了長輩的腳,因此留下千古孝名的?即使是傳統到近乎愚孝的「二十四孝」,也沒有任何一個洗腳的故事啊!
或許有人會猜:正因為幫長輩洗腳太過平常,也就不用特別記下來,這恰恰證實了洗腳是真正普及的古禮,不是嗎?
然而,二十四孝裡頭雖有種種不合理的孝行,卻也不是沒有平常的舉止。比如漢文帝貴為帝王,卻仍親口為母親確認湯藥;陸績小時候到別人家做客,看到媽媽愛吃的橘子,想方設法要帶回家…可見,並非一定要行為特異才算得上孝順,要點在於是不是考慮到長輩的需求、體貼長輩的心情?如此說來,要是有哪位古人真心誠意地為年邁難以自理生活的父母洗腳,不也值得記入二十四孝?
但是,沒有。講起傳統的孝行,幾乎沒人會提到洗腳。
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想:該不會,在中華文化裡,洗腳別有寓意吧?

► 「古禮」中的洗腳

中國古人對洗腳的看法,意外地並不難找,《史記》就有。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在攻打秦軍時,路過高陽;當地儒生酈食其想投靠他,於是前往拜見。劉邦接見酈食其時,蹲坐在床上,讓兩名侍女幫自己洗腳,邊洗邊跟酈食其說話;酈食其當場指責他的無禮,劉邦這才起身道歉,請酈食其坐下來。
劉邦洗腳的場景,還出現在《漢書》。項羽手下大將英布投奔劉邦後,劉邦召見他。英布一進劉邦的軍帳,就看到他正在床邊洗腳;英布當場大怒,認為劉邦瞧不起自己,後悔投靠,甚至想自殺。但劉邦同時為英布準備了高規格的住所、用品,英布因此息怒。
從這兩個歷史事件可知:在中華傳統裡,洗腳讓人看,是一種對人的羞辱;或許因為那算是一種私密的事,不宜讓人瞧見;又或者,因為洗腳是侍女、下人在做的事,特意讓人看自己洗腳,也就等於把對方當自己的下人,當然是羞辱。本來嘛!又髒又臭的腳,你沒事找人來洗、找人來看你被洗,不是羞辱人是什麼?因此,劉邦的行為不能不說是一種試探、一種下馬威:先試試對方的氣度、殺殺對方的銳氣,之後再把對方奉為上賓,就暗示了「我能捧你,也能損你」,要對方乖乖聽命。
換個角度來看,在傳統上,洗腳是有尊卑意涵的:被洗的人是尊、洗的人是卑;而公開洗腳,是上位者在展示自己對下位者的權力。洗腳確實自古就有,孝順也確實是中華傳統,但兩者在古時候並沒什麼關連;到了現代,卻有人把兩者拉扯在一起,說洗腳是古禮,也是孝親的表現,意思還不明白嗎?
在他們看來,孝順無非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屈從,是長輩對晚輩的權力表現!

► 公開表演,為哪椿?

當然,洗腳活動很多,也不能說每一個都只在宣揚長輩對晚輩的權力。好比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所高中,在子女為母親洗腳後,接著是-
「一梳平安健康!二梳智慧增長!三梳終生幸福!」在主持人朗讀下,現場接續由母親為子女梳髮祈福,勾起母親們第一次為子女梳頭的記憶,有媽媽感動之餘,還不忘為跪地流汗的孩子擦汗,展現細膩溫柔的母愛。(註四)
孩子幫媽媽洗腳,媽媽幫孩子梳頭;該活動設計成親子雙向的交流,長輩照顧晚輩,而晚輩有感於心,回頭體貼長輩,正所謂「母慈子孝」,看起來很能表現出孝順的真諦。照該校的說法,洗腳與梳頭都是古禮。洗腳之古,前文已考過;那麼梳頭之古,又是如何?
這或許不太需要考古。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上,其實就包含了「梳頭禮」,通常由新娘的母親或長輩為即將離家的新娘象徵性地梳幾下頭,每梳一下,媒婆或其他長輩還會說一句吉祥話,大致是祝福新娘婚姻美滿、子孫滿堂等等。該校由主持人朗讀祝福的話語,配合母親為子女梳頭,看得出是在模倣古禮。
可是,模倣畢竟只是模倣,要說那就是母親的慈愛,未必見得。
在中國古代,女子出嫁後就不是自己家的人了,在夫家也不見得能過得好;身為母親,擔心女兒婚後的生活,卻又不可能輕易地援助那「潑出去的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最後一次幫她梳頭、給祝福了,這當然是實實在在的慈愛。
但現代社會,在文化、法律、社會觀念等方方面面,比起古代,對已婚女子的束縛都寬鬆不少,父母要關心婚後的兒女,或是直接對他們的困難施予援手,機會與管道多得是;「梳頭給祝福」的實質意義自然減弱了不少,甚至可說只是個象徵。可能也因此,越來越少人會在婚禮上安排梳頭的儀式了;說白一點,既沒有實際的內涵,卻還得在婚禮上慎重地安排、表現,搞得女方家人好像再也難以看到女兒,這是在演哪一齣?不覺得矯情嗎?
古代禮俗是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發展出來的,當時代前進,世界不同了,禮俗往往就只剩下空洞的形式。硬要展演空洞形式,把它說得極有價值,不是食古不化,就是思慮不清。
當然,有些人會被形式觸動而心有所感,但那也是因為心中有「可感」的事物,不是形式本身有意義。就如該校的洗腳與梳頭活動,確實有一些親子因形式而感動,或啜泣、或擁抱…然而,那必定是由於他們有值得相擁而泣的生活體驗;反過來說,要是親子之間不曾有良善互動,洗腳梳頭也不過是動動手腳而已,能有什麼意義?一所學校,號稱要教學生們行孝,而不試著思考如何促發親子間更多正面互動、如何使親子一起發掘共同的珍貴經歷,卻召集全校師生整整齊齊地列隊看各班洗腳代表的演出…難道,孝行是看看別人洗腳就會被激發的?

► 洗腳?洗腦?

展現權力、形式主義,都不是洗腳活動最叫人噁心的地方。最噁心的,是有人自願彎下腰來搓弄掌權者的腳,試圖討人歡心,又試圖把這種行為發展成人人要認同的形式。簡單地說,就是自認為奴,還覺得全天下都該如此。
蘇軾就寫過這種人。《仇池筆記》是他讀書的札記,當中也記下不少與蘇軾同時代的人物事跡,包括彭孫。彭孫本來是盜賊,因為諂媚當時的太尉李憲而當了官。彭孫曾經為李憲洗腳,邊洗邊說:「太尉的腳怎麼那麼香!」李憲老實不客氣地把腳踩在彭孫頭上,說:「你會不會諂媚得太過分了點?」
彭孫當然已死,但他的行事風格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今。
宜蘭縣有個民間組織,長期與各單位合辦形形色色的洗腳活動。之所以說形形色色,是因為他們會因應合作單位的性質,發展不同的活動來搭配。比如,他們與宜蘭攝影學會合辦過幾次「甲父母洗腳」感恩攝影比賽;2010年,該比賽的金牌作品畫面,是一位中年婦女為一位老年婆婆洗腳,而一旁有個中年男子帶著兩個小孩,看著她們笑。身為得獎作品,其構圖與藝術概念應該是好的,但一般外行人也無從判斷;不過再怎麼外行,只要看到標題,一定能明白它得獎的道理-縣長與夫人孝行天下知。( 點擊看當年的報導與照片 )
不只如此,宜蘭這個民間組織,還曾與佛光大學傳播系合辦「小記者研習營」,讓參加的小學生採訪洗腳活動…
然而,縣長不是唯一掌權的人,該組織也不是唯一想讓下一代認同這種空洞噁心形式的人。因此,當各位尊長、各式孝親倡議團體不斷宣傳「洗腳孝親好」時,我們不能不留意:洗腳,會把什麼洗進孩子們的大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