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轉載:為時數而當志工,說謊造假也可以 ?---學習服務讓我們學會付出,還是另一項功利工具 ?

為時數而當志工,說謊造假也可以?──「學習服務」讓我們學會付出,還是另一項功利工具?
 
圖片
猶記得 2010 年,那年我大一,在學校聽著《邊境漂流》作者賴樹盛的分享。
那天全場 200 個位置都滿座,可是一半以上的聽眾,都在看自己的書、用電腦或是睡覺──台上講台上的,他們做他們的,彷彿一間教室,有兩個平行時空。
不是講者分享得不好,而是,這是一堂可以登記為「服務學習時數」的講座:學校修課規定,必須聽過兩場「服務學習中心認證」的講座,並且實際服務十小時,修滿兩個學期後,才可以得到這「零學分的必修」,順利畢業。因此許多學生就像以往一樣,心不甘情不願地出現在教室,配合學校的要求,但是心思完全不在此處。
那天演講到一半,講者突然停下分享,跟大家說:「我知道大家的課業繁重,需要很多時間寫作業,可是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暫停兩小時,去關心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也尊重台上的分享者。」
台下一片靜默,像是被老師責怪的孩子一樣,我雖然是專心聆聽的一員,卻也感到羞赧。
而那天講座結束後,學校服務學習中心的主任,也對大家說大學不應只是讀書,也該學習基本的尊重,還有為他人付出的態度。
此時卻有幾位同學開始發言:「服務不應該是一件強迫的事,學校要設計這樣的制度強迫我們學習,也不能怪我們啊!」「對啊!本科系就已經很多書要唸了,還要讓我們花額外的時間修服務學習,真的很辛苦。」
論戰從現場延燒到網路,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才沒有結論地平息。
當服務學習變成工具:服務不重要,拿到時數就好
回望服務學習的初衷,是期待將「服務」與「學習」結合,讓學生「從做中學」,並在這個過程中反思與互惠。為了鼓勵學生服務意願,教育部在民國 96 年開始推動大專院校服務學習,鼓勵各校開立課程與設立專門的行政單位。
而十二年國教也將「多元學習表現」納入免試入學的比序項目,讓國中小的孩子,也開始了這場「服務競賽」。
立意良好,但實際執行上,卻充滿爭議。
作為一位在推廣國際志工 NGO 服務三年的領隊,我們實際接觸到上千位的學生志工,其中有真正有心從事服務者,也有為了「服務時數」而來的孩子。
曾經,我們與一所私立高中合作,到柬埔寨的社區服務,因為生活環境簡陋,有些學生不能適應,哭著說要馬上回家,此時一起帶團的老師對他說:「加油,再忍耐幾天就可以拿證書了,以後都不用來了。」聽在我們的耳裡非常心寒,似乎此地成了試煉場──通過試煉,就可以得到一張薄薄的證書。
甚至有些孩子是被爸媽強迫送來,報名表還是他們替孩子填的。
而在得知我們出團前至少有一個週末的培訓,以及行前教案需要籌備時,有些家長會反映:「做志工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他要專心讀書啦,而且他英文很好,到當地再幫忙就好了。」
如果家長觀念也是如此,不認為當志工是一件重要,且需要花時間準備的事,我們真的很難帶著孩子學習「付出」。
當服務學習是競賽:為拿獎項,說謊也可以?
近年來,為了加強鼓勵學生從事服務,更有不同單位舉辦徵文,或是攝影比賽,希望學生分享服務心得與故事,藉此彰顯志工的價值與學習。
但不可避免的,也讓學生多了一項「增加功名」的工具。
我自己就曾經遇過,由我自己撰寫的服務心得,被同團的夥伴抄襲,字句略加修改後便投到徵文比賽──幸好有其他夥伴發現這件事,才要求他主動撤下文稿。
前一陣子,我也得知曾經參與我團隊的志工,得到了某基金會頒發的志工獎,開心之餘看了她的得獎敘述,提到她得知服務的學校沒有電腦可用,為了縮短數位落差,主動發起「募集二手筆電計畫」。
可事實上,當年在做服務籌備時,她剛好國三,正在準備考試,沒有參與培訓與行前準備,筆電募集更是我們同團的其他夥伴發起,並努力募集的。她卻將此事列為自己的功績,而評審也未能考證。
雖然沒有傷害了誰,可是讓人不勝唏噓,我們的孩子沒有學習付出,反而是學到了,怎麼樣把服務當成一項工具,為自己在這個功利社會,再添一些漂亮的分數。

當服務學習是學習:學生開始看見自己的不足
但是當然,也有許多學生真的因為服務學習,開啟了不一樣的大門。
我曾經帶過一位「貴族學校」的高一男生,剛開始很自負自己的成績與英文都很好,對於要在柬埔寨教學的科學實驗,也不覺得需要認真準備──結果到了當地實際上課時,因為課程無趣,且他的英文講太快太艱深,學生聽不懂,整間教室的學生都興趣缺缺,他也非常失落。
下課後他跑來問我,幫他的教學打幾分?我毫不留情地說:「不及格!」這是他資優生涯第一次聽到自己「不及格」,問了我的意見才知道自己哪裡該改進。
後來幾天,我看見他開始認真準備課程,雖然離生動活潑的教學還是有段距離,但能看見大幅的進步。
最後一天,當我們在做自我表現成長評估時,他把出發前給自己的高分,往下將了兩格,並且跟我說:「我以前覺得自己很厲害,可是這次,我開始看見自己的不足了。」
若不是因為這趟服務,也許他永遠不會有這樣的學習。
我想起我大學那位服務學習中心主任,與她創立中心的故事:曾經有一位修她微積分課堂的學生,畢業後順利進入大公司擔任工程師,但不到三年就得了血癌,過沒多久就去世了。
他去世前曾回來找這位老師,悔恨地說,自己的人生好像除了讀書、工作,沒有別的了。
老師深受觸動,於是成立了服務學習中心,期待讓學生知道,你的人生不只是讀書,找個好工作而已:「你可以透過服務,體驗更多付出的喜悅與感動,認識更多生命。」
所以,服務學習一定有它的價值與美好,可是身在其中的我們──學生、家長、老師等執行單位的態度與做法——能決定它帶來的結果:
究竟能不能從服務學習中,真正體驗到付出、真正認識世界、真正看見自己,並且促成正面的改變;或者,只是成為另一項功利工具而已?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自己。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所以,海外志工?──純粹的體驗、學習與分享,還是用來說嘴的「偉大經歷」? 
用服務做外交 用科技「薩」播愛 
「緬」力海外服務 「甸」起腳尖傳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