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轉載:別再 幫助 年輕人

王文華/別再「幫助」年輕人

2015-04-15 01:50:16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報系資料照

分享
年輕人面臨低薪和高失業率,於是中年人常說:「要幫助年輕人圓夢」、「要幫助年輕人打造舞台」、「要幫助年輕人走向國際」…
公、私部門投入「幫助年輕人」的資源很多,但年輕人還是悶、薪資和就業的數字還是慘,問題在哪裡?
問題很多,我只知道一點。就是我們中年人在「幫助」年輕人時,常想把我們的價值觀,加在他們身上。所謂幫助「他們」,其實是想把他們變成「我們」。
我也這樣「幫助」過年輕人,但他們並不領情。不管我的出發點多崇高,效果就是不好。我反思,發現原因是年輕人的價值觀,跟現在掌權的三、四、五年級,已有根本差異。
三四五年級從小到大奉行的那套價值觀,的確造就了個人的成功和台灣的繁榮。於是我們自然認為,年輕世代應該繼承優良傳統,繼續努力奮鬥。我們都聽過這種句型:「當年誰誰誰拎著一只○○七手提箱全球走透透,你們現在只想在台灣小確幸…」講這話的用意是希望薪火相傳,但結果通常只是在網路上被酸。
以中年人的價值觀「主動積極」為例,兩個世代都有主動積極的人,但方向和方式都不一樣。我們認為做業務一天要打一百通電話才算主動,他們可能只打十通。他們雖然樂於工作,但希望下班後有自己的生活。
看到年輕人這樣,中年人典型的反應是感嘆「唉,現在的小朋友…」
感嘆完後,再發揮從小到大主動積極的精神,幫助年輕人這樣那樣。但那些幫助的前提都是:我幫你,但你要遵照我的價值觀!你要「振作」起來,一天打一百通電話!
但中年人可能沒想過,一天打一百通電話,在當年那個傳真機的時代有用,在今天這個行動網路的時代已經不靈。在當年那種景氣時很自然,在今天這種大環境下只是枉然。
不同的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會塑造出不同行為。昨日我們年輕時的心態,已無法在今天的環境中複製。中年人能不能接受:年輕人不想只看GDP,也不信愛拚才會贏?
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企圖心,當碰到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事情,比如說學運,他們比上個世代更為「主動積極」。他們也會拎著一只皮箱全球走透透,只不過不是去美國搶訂單,而是去參加國際設計比賽,或到坦尚尼亞作志工。
習慣憂國憂民的我們又開始擔心:「如果年輕人都這樣,那台灣將來怎麼辦?」這個憂心的本質是:台灣不會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了。
但這不就是所謂的世代交替?讓每一代走自己的路!年輕人跟我們一樣,都在追求成功和快樂。只不過他們評估成功快樂的標準,跟我們不同。我們已做過莊,現在輪到他們。我們做莊時,上一代恐怕也咬牙切齒。就像現在的年輕人擲出的骰子,我們未必認同。
我們當然應該幫忙,但不是希望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而是希望他們,變成最好的自己。
於是我悄悄改變了幫助年輕人的方式。如今我讓他們看到所有的可能性,然後自己做選擇。接受他們用我們看不順眼的態度或方式,去實驗我們未必認同的人生或社會。實驗過後,也許痛苦,也許甜蜜。也許會回頭找我們聊聊,也許早已把我們忘記。這些都是我們曾經有過、而他們現在應得的權利。除非我們尊重這些權利,否則,唉呀,就別再幫助年輕人了吧。(作者為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