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孩子們 你們已微調歷史了(胡采蘋)
我是念國立編譯館課本長大的一代人,而且是中國史地念得很不錯的那一種。我以為國立編譯館課本是大中國史觀的版本,我已經受到完整的大中國史觀教育了,可是住在北京6年,才深刻的認識到,台灣的中國,跟中國的中國有著根本的歧異。
2010年我在極負盛名的《財經雜誌》工作,當時報導過一個可能鉅額虧損的投資案,同事問我,如果失敗會怎麼樣?我說這個人一定完蛋啊。編輯於是下了標題「XXX敗走麥城」,表示這跟三國名將關羽最後在麥城敗戰、遭到斬首是相同處境。
我蠻猶豫的,問編輯,「敗走麥城」在大陸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典故嗎?編輯說是,人人知道。我說在台灣就不是大家都知道,關於三國的成語典故很多,但「敗走麥城」不是。編輯們每天對文章進行政治審查,本來就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犀利的回答:「那是你們蔣介石敗走麥城吧。」惹得所有同事大笑(是的,蔣介石是人球爺爺,他們覺得是我們的,可是我們覺得是他們的)。
我蠻猶豫的,問編輯,「敗走麥城」在大陸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典故嗎?編輯說是,人人知道。我說在台灣就不是大家都知道,關於三國的成語典故很多,但「敗走麥城」不是。編輯們每天對文章進行政治審查,本來就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犀利的回答:「那是你們蔣介石敗走麥城吧。」惹得所有同事大笑(是的,蔣介石是人球爺爺,他們覺得是我們的,可是我們覺得是他們的)。
彌合不了兩岸差異
光是三國時代就有一大堆好玩的事情可說,例如諸葛亮在台灣是一個智勇雙全、鞠躬盡瘁的儒教偶像,可是在中國社會裡,諸葛亮更重要的意義是他成功的將漢族政權擴張至中國西南地區,漢化了四川、雲南,這就是一種大中國史觀。至今我到雲南旅遊,還會看到傣族人在桌上供奉孔明神位(桌上有兩個神明,孔明和毛澤東,兩神都有燒香)。
有一道很煩的歷史必考題是「三國魏晉有哪3場以寡擊眾的戰爭?」台灣學生都背過答案:官渡、赤壁、淝水之戰,但是中國同事就不清楚,還會疑惑的問我,為什麼硬湊這3個?我才發現,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特別喜歡少康中興、田單復國、光武中興這些失而復得、以小搏大的細節,其實那只是折射了蔣氏政權的歷史需求。
現在的中國社會並不強調這些,毛澤東時代主流的歷史偶像是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是因為毛澤東同樣出身卑微,以農民起義的方式農村包圍城市、地方包圍中央,最終統一中國。毛澤東本人並且多次參與明史學者吳的《朱元璋傳》寫作過程,因為在共和國初期重寫朱元璋,影射毛澤東的意味濃厚。
不過這件事情有一個悲慘的結局,吳最後寫了一篇文章《海瑞罷官》,不幸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多次遭到群眾鬥爭圍毆。因為被揪住頭髮暴打,吳自殺的時候頭上都沒有頭髮了(這是吳女兒去收屍時說的)。是的,微調課綱也沒有告訴你,至今中國社會都沒有能力面對文革造成的傷害(台灣能夠面對二二八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並不覺得台灣的文化就一定比較好(例如台灣人過於順從的性格在商業領域真的稍嫌吃癟),但是台灣跟中國就是不一樣,微調甚至全調歷史課本都不可能彌合這種差異,以前不能,未來也不能。只有真正的面對現實,才能對現實有所助益。
有一道很煩的歷史必考題是「三國魏晉有哪3場以寡擊眾的戰爭?」台灣學生都背過答案:官渡、赤壁、淝水之戰,但是中國同事就不清楚,還會疑惑的問我,為什麼硬湊這3個?我才發現,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特別喜歡少康中興、田單復國、光武中興這些失而復得、以小搏大的細節,其實那只是折射了蔣氏政權的歷史需求。
現在的中國社會並不強調這些,毛澤東時代主流的歷史偶像是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是因為毛澤東同樣出身卑微,以農民起義的方式農村包圍城市、地方包圍中央,最終統一中國。毛澤東本人並且多次參與明史學者吳的《朱元璋傳》寫作過程,因為在共和國初期重寫朱元璋,影射毛澤東的意味濃厚。
不過這件事情有一個悲慘的結局,吳最後寫了一篇文章《海瑞罷官》,不幸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多次遭到群眾鬥爭圍毆。因為被揪住頭髮暴打,吳自殺的時候頭上都沒有頭髮了(這是吳女兒去收屍時說的)。是的,微調課綱也沒有告訴你,至今中國社會都沒有能力面對文革造成的傷害(台灣能夠面對二二八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並不覺得台灣的文化就一定比較好(例如台灣人過於順從的性格在商業領域真的稍嫌吃癟),但是台灣跟中國就是不一樣,微調甚至全調歷史課本都不可能彌合這種差異,以前不能,未來也不能。只有真正的面對現實,才能對現實有所助益。
知己知彼才能面對
身為一個重度歷史迷,我想鼓勵所有台灣學生更積極、多角度的閱讀中國歷史,甚至應該積極的到中國求學、居住,才能深刻體會台灣與中國的差異,理解台灣應對中國應該有哪些策略,幫助台灣更智慧的應對中國。與中國的相處是台灣無可逃避的現實,捏造一套自我想像的中國歷史無助於現實,逃避現實同樣也不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面對。
在我的高中時代,根本不會想到要站上街頭、爭取自己的歷史課本;現在的中國學生甚至全體中國人,也沒有這樣的權利。對歷史詮釋權的爭奪,本身就是反對中國大一統歷史觀的實踐,行動的本身,已經微調了歷史。
在我的高中時代,根本不會想到要站上街頭、爭取自己的歷史課本;現在的中國學生甚至全體中國人,也沒有這樣的權利。對歷史詮釋權的爭奪,本身就是反對中國大一統歷史觀的實踐,行動的本身,已經微調了歷史。
財經記者、現居北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