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社會流動中的階級複製
英國廣播公司(BBC)花四十九年時間,從一九六四年起,追蹤十四個來自不同階層人,從七歲到五十六歲。從影片中看到,出生寒微者在半個世紀中雖仍有向上流動,可是他們的相對位置並沒有明顯改變,凸顯出社會階級複製難以翻轉,這對標榜社會流動的民主社會,頗為諷刺!
由於英國社會結構有其特殊歷史因素,相對於其他歐美國家階級或許較為僵固;無論如何,一個普遍的議題是,中上階級是否更有能力複製,甚至拉大階級間的距離?
在這一部經典紀錄片中,令人深刻的一幕,來自貧民窟的孩子,他們睜開眼就需擔心三餐,只求度過今天沒有未來,要談理想簡直癡人說夢!平常只能看著超商中琳琅滿目的商品,很自然地,長大能到超商工作就成為了夢想。相形之下,在一個中上家庭出生的小孩,從小被鼓勵追求卓越,父母有能力投入資源並分享其經驗,就憑此,起跑點就已遙遙領先,遑論未來要跑的路也可能被規畫好,只要有心向前走,走到令人羨慕的終點幾乎是命定!
這種階層化現象,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已存在,只不過以不同形式展現在不同時代中,東西方哲人不斷地告誡世人,提醒勝利組不要驕縱,鼓勵弱勢組奮起向前!對執政者而言,廣納天下英才既能塑造無私,打破家天下的假象,同時透過科舉建構主流思維,讓天下菁英忍受十年寒窗,只為了一舉成名;弔詭的是,這些十年磨一劍向上流動者,卻往往成為朝代更迭的伏筆,見證了歷史的循環,也再次地鞏固了社會的階層!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在封建王朝下是常有的事;這種現象在新時代中,有改變嗎?二次戰後世界各國無不以教育普及與擴張為職志,一方面提升人力資本有助於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何嘗不是讓人們憑其智力與努力來突破家庭的障礙,因為兩者都是國富民強的基礎工程,並隨著工業化與民主化,人們終究取得前所未有在職業與政治上的流動機會。台灣的阿扁與美國的歐巴馬,常被作為社會流動的典範,也藉此來肯定教育翻轉階級的功能!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資本主義如虎添翼,市場經濟動能大增,財富的擁有與分配,以經濟為主的階級擴張,壓擠了政治與職業的流動,成為了新世紀的焦點議題。世界銀行推估每日生活所需在一.二五元美金之下的人們,超過全球七分之一人口,亦即超過十億人口生活於赤貧。不僅國與國之間貧富更形懸殊,許多國家也都在計算最富有的一%或五%擁有整個社會財富的百分比,以瞭解內部的不均;很不幸地,自有此計算,這個占比總是往上飆,人們的心理更難平衡!
過去教育提供人們政治與職業流動的機會,今天教育普及且提升了,經濟的階級複製真的難以阻擋嗎?
試想有兩個同班同學,大學畢業時同樣為社會新鮮人,廿年後一人五子登科,一人在貧窮邊緣。社會的解讀往往歸因於後者的努力不足、機運太差、缺家庭支持、或社會不公?很少人會以人生的其他價值來評比,忽略了前者可能陷於金錢遊戲終日惶惶,後者卻安貧樂道地追求自我價值!簡言之,當社會陷入資本主義市場價格的框架中,人人在乎自己的經濟所得,更在乎別人的財富,教育機制在此單元化思維中,恐怕也只是市場中的一個商品罷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