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轉載:林博華:人工智慧,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的財經書架】林博華:人工智慧,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字: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說到人工智慧,一般最常想到的是機器人。
例如鴻海旗下的富士康與日本軟體銀行、阿里巴巴合作,生產具有表情、能傳達情緒的Pepper機器人;或是Google被大幅報導的無人駕駛車已行駛了幾十萬英哩;或是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人工智慧》(A.I.)、《機器人瓦力》(Wall-E)、《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當中出現的機器人。
但是,更能夠說明人工智慧的本質的例子是:iPhone上的Siri功能、語音辨識、手寫辨識,這樣的電腦確實是有一點聰明了;運用神經網路的技巧,餵給給電腦大量的訓練資料,是可以訓練電腦學會模式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的。
還有更強的例子是:2011年,IBM的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在益智問答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當中,華生的總得分竟然比兩位紀錄保持人的加總分數還高!值得注意的是,華生不但能讀懂和「理解」該節目中的提問(包括雙關語和比喻),還能從維基百科或其他百科全書、新聞等等數億頁的自然語言文件中,汲取答題所需的知識。它需要精通人類各領域的智慧成果,包括歷史、科學、文學、藝術、文化等。而它顯然聽懂了節目中所問的問題,因而做出回答。
究竟,電腦的智慧是如何產生的?許多人質疑,電腦根本不算是理解這些問題,也不理解它所讀過的那些百科全書,它只是在做「統計分析」罷了!
我想介紹的這本書是《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祕》(How to Create a Mind)。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僅限於一些神經網路(neural net)、還有模式辨識。讀完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從1940年代,圖靈(Alan Turing)、夏農(Claude Shannon)、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等人進行的思考實驗與實作,人工智慧是走過了十分崎嶇的路,才到今天。
這本書的作者是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在科技界的名聲十分響亮,既是發明家、創業家、未來學家,在本書出版的一個月後,即受邀擔任Google公司的工程總監。《華爾街日報》稱他是「永不滿足的天才」(restless genius)。他做過許多預測都蠻準確的,其中最有名的預測是:
2029年,聽得懂笑話、理解愛的機器人就會出現。
到2045年,人類將進入技術奇點,電腦可以與人腦完美結合。
這幾十年來,人工智慧之所以能進展快速,是兩個因素相輔相成的結果:一是由於腦科學、神經科學方面的大幅進展,我們對於人腦如何運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電腦的計算能力(性價比)呈現指數型的成長,而非線性的成長,這一點作者稱為「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
也因此,《人工智慧的未來》這書的前半(1-6章),講述關於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尤其是新皮質(neocortex)所具有的層級思考的特性,如何使人類成為地球上智慧最高的生物,並擁有感知、記憶、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書的後半段(7-11章)則談論如何用電腦來模擬人腦的新皮質,使得電腦更有智慧;以及對於一些反對聲浪的思辨。
● 大腦的新皮質
哺乳動物的大腦有一種特有的天賦,是非哺乳動物所沒有的,那就是我們能夠進行「層級思考」(hierarchical thinking),能夠理解由不同成分、依照某種模式所組成的結構,並以一種符號代表這種結構,再利用該符號做為更複雜結構中的一部分。這種層級思考能力發生於大腦「新皮質」的結構中。人類的這種能力已經發展到極複雜的階段,由辨識單一事物,到組成想法,最後形成知識;人類也發明了工具,之後衍生出各種技術,讓知識能夠無限制地發展下去。人類發明的第一個工具就是口語,讓我們能夠用不同的話語來表達想法,之後又發明了書寫語言,更大幅延伸了大腦的能力,讓我們能夠擴大遞迴結構式想法的知識基礎。
大腦的新皮質負責感官知覺,從視覺物體到抽象概念的辨識,並控制人的活動行為,從空間定位到理性思考的推理,同時也跟語言有關──基本上,大腦新皮質就是負責我們所說的「思考」。
人類的大腦新皮質是在大腦的最外層,是個很薄的二維結構,厚度約2.5公釐。人類的新皮質在演化過程中出現複雜的褶皺,使得新皮質的表面積增加。因為有了這些複雜褶皺,大腦新皮質成為人類大腦的主體,佔據大腦的80%。在新皮質中,大約300億個神經元,構成約3億個模式辨識器(pattern recognizer),它們是同步運作的,可以處理從低概念層級的如視覺、聽覺、觸覺的基本輸入,到高概念層級的預測、決策、表達等等;神經元之間還有100兆到1000兆個連結,這些連結是大腦得以學習的關鍵。即使數量龐大,新皮質卻是一種高度重複性的結構,具有類似的演算法,因此作者認為,模擬大腦其實不如想像中那麼困難。
有人認為,超級電腦華生只是在做「統計分析」的工作,不能算是理解問題,它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如同台大電機系于天立教授於推薦序中所說的,許多學者相信,人腦的主要功能就是記憶/統計、預測/推論、及辨識/比對。
由於所有的人類都具有新皮質,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的天分、智商特別高,或是特別有創意?作者這麼說:以愛因斯坦為例,他的大腦新皮質數量並不比一般人多,只是他能夠特別專注於同一個主題的思考,特別的投入。還有另一個關鍵是勇氣:他能夠超越同儕的思維觀念、那個時代的思維框架。
也可以這麼說,全書都是在討論「如何思考」這件事。許多的電腦科學家,他們最先感興趣的都是「人類如何思考」,後來才研究電腦的。這本書從第一章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如何突破當時的思維框架開始,然後談地球上最具智慧的人類的智慧根源──新皮質,以及如何以人類的最佳工具──電腦,來擴增人類智慧的範圍。如今,我們的許多思維、知識,已經儲存在雲端了,我們現在是透過手工操作來取得雲端智慧,但是隨著大腦掃瞄技術、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作者認為,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電腦(讓別人以為是人的電腦),或許以後會出現;人腦將可與雲端直接相連。
作者雷‧庫茲威爾可說是一個夢想家,很樂觀的一個。我們應該不會希望電腦具有自由意志,因此基於批判性思考,而對抗愚蠢的人類;但如果電腦更有智慧,一定能幫助人類解決世界上許多重要問題。針對人類(電腦)的意識、自由意志、本體認同問題,書中第9章有精彩的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