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給學校電腦了! 回頭想想教育本質吧
精華簡文
圖片來源:楊煥世攝
瀏覽數
1483
留言
別再給學校電腦了! 回頭想想教育本質吧
作者:程晏鈴 Web Only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報告出爐,OECD觀察發現,過去10年在課堂上大量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或是投資大筆金錢在資訊教育的國家,他們在國際PISA中的數學、化學跟閱讀的能力表現並未成正比。
根據OECD提供的數據,在南韓及香港,學生平均在學校使用電腦的時間,分別只有9分鐘及11分鐘,比澳洲的58分鐘及瑞典的39分鐘低;台灣學生平均在學校使用電腦的時間也低於OECD各國的平均,但這些亞洲國家PISA的數位閱讀能力以及數學能力卻分別名列前矛(見表)。
這出乎意料的結果,點出了過10年的哪些問題?
只有硬體設備,缺少傳統的閱讀與理解等能力是問題所在。OECD直指,各國不能只是一味補助高科技的資訊硬體和服務,應該要強化最基本的閱讀和數理能力,才能在科技浪潮之下創造真正的機會平等。
事實上,台灣政府也為了因應數位科技的潮流,增加資訊設備的支出,為了推廣行動學習,各國中小每班每人一台平板已經不稀奇。以台灣公立學校為例,根據〈2014政府機關電腦應用概況報告〉指出,台灣對公立學校投入資訊設備的經費逐年增加,從2012年的42.1億元成長到2014年的44.1億元。其中增加的設備以做為教學之用的可攜式平板電腦占較大比例。
OECD的數據指出,2012年,OECD會員國的15歲青年中,平均72%的學生在學校使用電腦,然而,在學校太頻繁使用電腦的學生,其學業表現甚至比不常在校使用電腦的學生還糟。
數位落差真的消失了嗎?報告發現,儘管98%的學生擁有電腦,看似消弭數位落差,但一談到未來需要培養的數位閱讀能力,學生表現好壞的差距與傳統PISA測驗閱讀的能力差異十分相似。OECD認為,這意味著數位落差並未真正消除,因此呼籲各國應減少硬體設備的挹注,著重改善教育本質,利用科技開發出不同的教學模式,例如實驗、遊戲軟體等方式,吸引學生興趣,培養基礎能力。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布洛克(Gene David Block)來台時也曾提出擔憂,認為第一代的數位落差已經弭平,但數位落差2.0會是未來教育界要面臨的更大挑戰。
「科技的確可以輔助教學,但再進步的科技也無法拯救沒有品質的教學。」OECD的報告在一開始即語重心長地提醒,科技只是工具,沒有辦法主導教育本質, 過度依賴這些工具,卻不注重改善因社經地位產生差異的能力落差,終究無法達到真正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