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當學校開始放暑假後,大部分的瑞典父母也隨之開始暑期休假,假期一般會持續四到五周,期間父母幾乎是24小時跟孩子待在一起,尤其是有低齡幼兒的家庭。身邊很多朋友會在這時長途旅行,瑞典人喜歡自然悠閒的度假模式,不一定要去風景名勝區,很多時候只開著房車去露營,或是帶孩子出海,航行於波羅的海的群島之間。
旅行之前,家長往往會給稍大一點的孩子們分配好任務,比如誰負責房車裡的清潔,誰負責看管物品,父母也會適時地教孩子們一些生活的常識跟經驗,什麼時候最適合釣魚、或是辨別森林裡的漿果與蘑菇。
其實這種親近自然的旅行方式並不輕鬆,但他們卻樂此不疲,因為旅程除了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也是一個鍛煉孩子獨立行動力的機會。
「家庭第一」是全瑞典的共同信念
在台灣,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共享這樣的親子互動時間。有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或許在假期將孩子送去各種各樣的夏令營;若是經濟條件一般且自顧不暇的家長,則可能會選擇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看。
若要更深刻地對比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不單單要從東西方的家庭觀念進行剖析,也要探尋社會制度對家庭生活的影響。一個親子共度假期的實現,除了父母要先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之外,也需要社會福利系統的配合。
在瑞典,除了每年固定的寒暑假期,春天跟秋天也都會有一個星期左右的短假,家長會在年初的時候配合孩子的假期事先安排工作,實在沒有辦法抽身或是有特殊情況,學校也會安排一個短期集中照看孩子的計畫。無論是家長配合孩子請假,或是學校提供應變方案,這些安排的基礎都源於瑞典社會最樸素的人生價值觀念:「家庭第一」。
一、「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責任,但孩子對父母卻不盡然。」
瑞典人很注重家庭生活,多數人的認知裡,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但這種「重要」跟我們傳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區別的。我的瑞典朋友們不太能理解我說的「養兒防老」觀念。在他們看來,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責任,但孩子對父母卻不盡然。某次跟朋友聊天,朋友嚴肅地回答我:「因為是你決定帶一個生命到這個世界,所以你自然要對他完全負責。」
瑞典人的觀念裡,孩子離開母體後,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在孩子年幼時,家長的角色偏向照顧者與導師,給予他們保護與知識,但當孩子可以獨立思考,孩子則被視為一個跟自己平等的朋友。
二、「祖父母幫忙帶小孩」幾乎不可能
這種認知上的差異,造就了與東方不同的家庭關係。亞洲地區十分緊密的「大家庭」關係,跟瑞典人一般只有夫妻獨立帶孩子截然不同。像我們小時候父母負責上班賺錢、把小朋友放在祖父母家的情況,在瑞典幾乎不可能存在。當然,其他親屬很樂意在必要的時刻施以援手,比如孩子父母偶爾想要過過兩人世界慶祝結婚紀念日之類的,但這種狀況畢竟不常發生。
朋友的先生就曾經很反對父母萬里迢迢過來幫她坐月子,因為在他看來,這件人生大事是只屬於他們兩個人的,把其他人牽扯進來簡直是匪夷所思。而朋友的婆婆也只是偶爾來看望一下孩子,給予朋友不瞭解的細節說明跟指導,儘量不對夫妻倆的生活予以評價。
這樣的行為方式,其實也是始終貫穿在瑞典人生活哲學裡「永遠對他人保持禮貌的距離」,即便是對待自己的孩子。
三、有社會福利支撐,年輕人不怕往外闖
而由於父母不太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變得獨立。瑞典的孩子在18歲之後多數會選擇離開父母獨自居住,這期間,父母會負責他們一定比例的生活費用,其他的部分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最常見的兩種方式是打工或者申請超低利息的學生貸款。社會福利系統的配合,讓瑞典年輕人對於獨立生活並沒有太多畏懼。
這種多數瑞典人認同的家庭互動模式帶來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我們會覺得瑞典的孩子往往有超越年齡的成熟感,比起東方教育體系下溫馴聽話的孩子們,他們更有棱角與想法。他們的獨立並不等同於叛逆,在我看來,反而更符合我們傳統中對於君子的描述,卓爾不群但也恭謙有禮。
瑞典大學免學費,但年輕人仍在出社會前就揹債
多數瑞典學生從離家上大學,就完全負擔自己的生活費用。根據OECD統計,幾乎100%的學生申請政府的學生補助(student aid)
作者介紹:
Fiona Zheng,四川人,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中文系,遊學瑞典後在瑞典南部小城安頓下來,現居住在瑞典林雪平的家庭主婦,目前跟另一位台灣媽媽一起在臉書上架設「瑞典過日子樂活旅行養娃兒」blog,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北歐的日常生活。平時除了寫字,也喜歡四處旅行,研究美食,兼做手工設計,以手代心,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每一天。
本文獲「英語島」授權轉載,原文:瑞典家庭的旅行式獨立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