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轉載:手機文化對與錯

【雅痞日記】手機文化對與錯

文/老包 2016-12-20 09:42
後事實時代,人們對追求真理(truth)不再有興趣,而是在「同溫層」相互取暖,擁抱「感覺上的真實」(truthiness)。圖/Greg Williams Wiki, 20161220
後事實時代,人們對追求真理(truth)不再有興趣,而是在「同溫層」相互取暖,擁抱「感覺上的真實」(truthiness)。圖/Greg Williams Wiki, 20161220
最新的消息說川普在美國大選普選票,其實輸了希拉蕊近三百萬票!但在制度上,選舉人團仍會將川普送進白宮。看到這裡,只有一個感想: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啊。
我想到2000年,大批深藍群眾因為不甘差距三萬票而輸掉總統,動員包圍總統府;以及到了2006年,策動紅衫軍癱瘓總統府周遭,時間長達一個月──試想,如果這一票人是在美國挺希拉蕊的,今天會如何?社會還能有寧日?
後事實時代:資訊幫助誤解,而非幫助理解
台灣一直到了2014年,才因為手機世代的串聯與大覺醒(太陽花運動),瓦解了盤根錯節的黨國食物鏈,使得民主派在今年進入完全執政時代。那些2000與2006年包圍總統府的,相當多數是黨國食物鏈的核心受益者。因此,回顧起來,這手機世代還真是我們民主的「火箭推進器」。
而在相同的時間,西方世界卻似乎有著「難言的痛苦」。痛苦的根源以兩大事件衝擊最為顯著:一是英國的脫歐事件,另外當然就是政治素人川普的當選。兩起事件使他們原本對手機文化的淺碟本質不舒服,現在更加惡感,而有了反省與檢討聲浪。
英國的《牛津辭典》日前選出2016年的英語代表字,是「post-truth」(後事實或後真相);幾天之後,「德語協會」的年度代表字,也是這個字(新造字德文postfaktisch)。年度代表字是代表當年的時代精神,選出「後事實」,意謂這個世代,事實真相不重要,是靠感覺在決定公共事務!
很多寓言故事也出爐了。哲學家麥克·林區說:「在大數據時代,知道得更多且理解得更少」;另外一則寓言則想像每個人腦子都被植入一台袖珍型手機,只要思考問題,這迷你手機就開始運作,幫你上網搜尋答案。因此,人們開始無法把握真實世界,「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建立事實的最可信賴根基,因為我們已經習慣Google了,也只會Google──我Google,故我不存在!
以上是我把西方進步國家的年度代表字,選擇了「後事實」(post-truth)的背景,簡單加以敘述,看得出來知識界對於手機文化如海嘯般來襲,是如何的無奈與驚恐。
台灣人有待深省  手機文化的淺碟性 
台灣對手機文化「不求甚解」的抱怨,其實還是有的。但因為我們剛經歷黨國食物鏈的崩解,秩序重整的訊息掩蓋了那些抱怨與檢討,還沒能進入反省的層次。譬如最近我就注意了兩件事:有兩家電視台的兩位知名新聞主播(據說年所得都是頂尖的),相繼離開原服務單位,原因相同──無法忍受電視台拿路旁監視器的錄影,當成重大新聞在播放的惡習!
對電視台來說,這樣的「新聞」是成本低廉又有收視率的划算生意;但對講究專業訓練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卻是越來越清晰的職場輓歌!而在平面媒體方面,也面臨網路即時新聞的殘酷競爭,基於成本考量,幾家大報都在精簡資深工作者的員額,甚至寧可配置「工讀生」層級的新人,負責搜尋與抄襲社群網站的爆料文章當「新聞」。這對專業媒體人來說,也是很大的打擊。
而在另一方面,對岸中國對手機文化與新聞的嚴密控制,則使得多元訊息市場遭到限制與扭曲,台灣必須用更獨特的創意,去和霸權惡鄰相周旋。相對照之下,台灣社會多了一份使命感,這使得我們手機文化的淺碟性,不致太激化,但潛在的挑戰則隨時浮現。
禪宗有一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山與水的本質,我們終究要去面對。西方進步文化國家,開始質疑手機文化雖快速便利但淺碟的威脅時,也是他們將去面對與克服的起跑線。我們還沒到起跑線,但也快看到了。希望社會有更多人願意採取行動,製造平衡淺碟的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