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轉載:國民黨不讓你知道的故事:一本國民黨政府派職業學生從圖書館偷走的書

國民黨不讓你知道的故事:一本國民黨政府派職業學生從圖書館偷走的書

Posted on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這是一本外國軍官在台灣考察三個月後所寫的白色恐怖小說。乍聽之下似乎不令人抱期待,但這本書竟然是國民黨政府時期明令的「禁書」——因為描寫的太「政治不正確」又太寫實,甚至有謠言國民黨政府派遣學生間諜到美國各大圖書館「偷書」呢。
(責任編輯:林芮緹)
 《一桶蚵仔》(來源:Camphor Press網站)

《一桶蚵仔》(來源:Camphor Press網站)
文/王思捷
A Pail of Oysters」《一桶蚵仔》這本書儲存在Kindle Voyage閱謮器的「希望清單」裡已有一段時間。當初會找到它是搜尋Kindle電子書裡有關「台灣」的主題,文字說明寫著:「以台灣為主題的史上最重要英文小說」,描寫1950年代台灣的白色恐怖故事,就把它暫存起來,直到不久以前才下手購買並讀了。
由於從未聽過本書和作者Vern Sneider,加上自忖著對228、白色恐怖的經過和故事都具備一定的閱讀量和了解,「一本外國人寫的白恐小說」恐怕也無法帶來任何更超越性的理解,所以在開始閱讀前其實並不抱太大希望,心想大不了就是浪費5.99美元。
但是我錯得徹底。
Sneider是個精彩的說書人,對台灣人而言並不特殊的故事情節,在Sneider筆下讓人欲罷不能,到最後甚至差點為書中主角掉淚,而且深深體會到台灣人在白色恐怖時期是如何哭不出聲,生活在彷彿無邊無境、無處可逃的戒嚴深淵。
廣告
閱畢,本書在台灣幾乎沒有知名度的事實令我感到震驚。
隨著後來尋找本書資料的腳步,我了解到這在國民黨政府時期成為禁書,由於它對國府的負面形容、白色恐怖手法的描寫是如此真實,甚至有國府要求海外職業學生、學生間諜赴美國各圖書館中偷走這本書的傳言,作者Sneider也在反共的冷戰時代氣氛下擔負極大壓力。

後228時期的1950年代台灣速寫

本書時空背景設定於1950年代初的台灣,也就是1947年的228事件與1949年國府帶著150-200萬軍民撤退來台之後的幾年。故事有四個主角:
李流(Li Liu):19歲的平埔族/客家血統青年,來自二十餘人的大家庭,一家人在彰化海邊以養蚵為生。

寶玉(Precious Jade):20歲女子,被生父母賣給台北家庭王家,後又被此人賣為娼妓。

弟弟(Didi):寶玉的弟弟,19歲,同被賣入王家,想進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

巴頓(Ralph Barton):約40歲上下的美國記者,來台尋找故事題材。
作者筆下的台灣彰化沿海,平埔族居住於海邊養蚵,再往內陸一點才是以務農為生的福建人村莊,平埔族人和福建人在此時還會以物易物,平埔人以蚵向福建人交換米、藥物等生活必需品。故事就從海邊採蚵的李流和二哥(Second Eldest Brother)開始。
《一桶蚵仔》(作者提供)
《一桶蚵仔》(作者提供)
這群台灣平民的生活模式與詳和,在國府來台後遭到打破,駐紮海岸負責衛哨任務的救國軍(Save-the-country Army)與流竄在外的逃兵三不五時公開搶劫平民。有一天,李流在換來白米返家後,家中遭持槍士兵闖入洗劫,士兵不只搶米、要求李家女人作飯,最後還把李家最大的信仰灶神的神像畫都搶走。李父對此極為介意,叮囑最小兒子李流,一定要找回灶神像。
出外尋找灶神像的李流,無意間遇到在政府發言人陪同下出外取材的巴頓,並陰錯陽差的和他們到了台北。
與此同時,再也受不了風塵歲月的寶玉,逃出娼寮返家,和弟弟一同逃出王家。莫名其妙到了台北的李流和害怕被王家找到的寶玉姐弟倆,在躲入廟宇過夜時巧遇。李流和同齡的弟弟一見如故,雖然寶玉極力反對,最後三人在中華路鐵道旁租了一間破屋同居,並打算各找工作以維持生活。弟弟告訴對台北完全陌生的李流,灶神像最後應該會流入由來台中國難民經營的中華路商場,可以花錢買回。
又在巧合之下,弟弟在專門服務外國人,尤其是訪台外籍記者的「中國之友俱樂部」找到了服務生工作,負責的態度和對於西方文化、英語的強烈求知慾,使他頗得巴頓信任。
一個神秘組織三番兩次從巴頓門下偷偷塞入紙條,要求和他見面。接觸之後,巴頓才得知這是一個號稱為國民黨內「民主派」的組織,有別於當權的國民黨「共黨派」(因為統治手法與共產黨無異),他們希望巴頓能夠寫出台灣故事,爭取美國理解,進而打倒共黨派。
巴頓和立場偏向同情國府的老記者希勒(Mike Hiller),合作打造了一個類似記者俱樂部的場所,讓此處成為記者發稿、休息之處。他找來弟弟,並藉此也引進了寶玉和李流為服務生,會讓三人有較好薪水。此外,他也理解到李流對國民黨民主派一名建築公司老闆周先生的女兒情有獨鍾,準備湊合兩人見面。
就在弟弟和周小姐見面前一晚,保警突襲三人居住的破屋,並帶走寶玉和弟弟。李流則因剛好前往中華路查看準備買回的灶神像而逃過一劫,流落街頭。
巴頓等待終日不見弟弟,只好委託周先生透過他們的地下組織打探兩姐弟下落。周先生花鉅資才從政府單位買到情報,原來是寶玉行蹤已被王家得知,並密報舉發兩人為共產黨,不到一天後即將在未經審判下逕行執行槍決。
巴頓瘋狂奔走,但台灣政府不予協助,求助訪台的美國參議員亦碰壁,兩姐弟終被押至淡水附近行刑場槍決。拿回灶神像在外逃亡的李流,完全狀況外,只得返回中國之友俱樂部接觸巴頓。李流完全不懂英文,在巴頓比手畫腳之下才得知兩姐弟遭殺害一事,痛徹心扉。
巴頓最後駕車將李流送回彰化老家,一度想要馬上離開這個骯髒國家的心意也有所改變,矢言留在此寫出台灣人的悲苦故事。李流也在距老家數步之遙時心智動搖,他知道自己返家將害了所有家人,於是將灶神像燒毀,自己則奔入山林,回到那片原本就屬於原住民的天地,故事在此結束。

Sneider 其人其事

讀完本書,就知道作者絕非只是憑空想像;相反的,他對台灣社會,例如宗教、政治、經濟和建築各方面有一定的觀察。什麼樣的人能夠寫出這樣一本書?
Vern Sneider(1916年10月6日─1981年5月1日)出身於美國密西根州的Monroe市,1940年聖母大學畢業後,於1941年從軍加入二戰,派駐太平洋戰區。
他在1944年曾前往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軍事政府學校」(Military Government School)研究台灣民情,係為配合當初盟軍有可能入侵台灣的「堤道計畫」(Operation Causeway),但後來盟軍決定進攻菲律賓,計畫作罷。
1945年4月盟軍結束血腥的沖繩攻防戰後進佔沖繩,Sneider在沖繩軍政府底下擔任一個5000人小鎮Tobaru的軍政長官。1946年,他擔任駐韓美軍的軍政總督兼福利官,並於該年退役。
《秋月茶室》(來源:goodreads.com)
《秋月茶室》(來源:goodreads.com)
Sneider後來利用自己在沖繩的經驗,於1951年寫成小說《秋月茶室》(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這本書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並改編為舞台劇,1954年贏得普立茲獎戲劇項目,也在1956年拍成電影,由馬龍白蘭度主演。
《一桶蚵仔》其實比《秋月茶室》更早,它的原始版本是1950年一篇發表於雜誌上的短文。後來Sneider在出版經紀人要求下來到台灣,蒐集更多資料以寫成一部完整小說。於是他在1952年來台待了三個多月,多數時間待在台北,但也曾到中南部參訪。
Sneider的妻子June表示,Sneider在台灣認識並訪問了當時的省主席吳國禎。後來吳不見容於國民黨當權派,前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也曾和Sneider一家人保持來往。我想,Sneider書中描寫的「國民黨民主派」,就有吳國禎的影子。
Sneider在台期間也透過翻譯,訪談了包括三輪車伕、西方傳教士在內等民眾,蒐集報章雜誌資訊,並勤作筆記,訪談內容從宗教、建築形式、命名方式、教育制度、習俗、農業和養蚵方法等極為廣泛,事涉敏感的政治內容也少不了,這造成他後來在離台時,必須將筆記偷偷摸摸帶出境。
從本書的內容來看,很難相信他只在台灣停留三個月,而且大多在北部,就能累積出這麼豐富的成果。
《一桶蚵仔》在1953年出版,然而在美國政府選擇與蔣介石政權合作的時代氣氛之下,本書內容實在是很不政治正確,因此招來官方批評為「共黨同路人」,亦不如《秋月茶室》受矚目。
《一桶蚵仔》作者Vern Sneider(作者提供)
《一桶蚵仔》作者Vern Sneider(作者提供)
自此,《一桶蚵仔》幾乎就在公眾的眼光中消失,至Sneider於1981年逝世之前,只在少數社群中流傳,都沒能引起公眾討論和肯定。直到2002年,草根出版公司(現前衛出版社)出了由洪湘嵐翻譯的華文本,2003年再出版由五分珠(吳英資)翻譯的台語本。
今(2016)年2月,位於台灣的英文出版社Camphor Press (link is external)決定重新發行英文電子版與紙本,並特別選擇在2016年2月28日的228事件69週年紀念日上架,獨具意義。
(本文經合作夥伴想想論壇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書評書介】《一桶蚵仔》(上):國民黨政府派職業學生從圖書館偷走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