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轉載:嗡嗡嗡......你是工作狂還是高績效者?

嗡嗡嗡……你是工作狂還是高績效者?

 產生縮網址 
傅莞淇 2015年01月02日 16:35107 點擊數
A A A A
嗡嗡嗡……你是工作狂還是高績效者?
工作狂是現代工作者難逃的生活模式嗎?(取自網路)
許多成功故事暗示,孜孜不倦的努力是通往出類拔萃的唯一途徑。但「工作狂」也時常被貼上不能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失衡標籤。美國人才顧問公司「New Higher」創辦人高登(Jullien Gordon)投入1年時間進行閱讀、研究與自我實驗,整理出6項區辨工作狂與高績效工作者的判準。

高登坦承,「我也是個正在痊癒的工作狂。」他表示,工作狂與高績效工作者由外看來可能很像,投注相當大的精力在工作上,社會也因此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但高登表示,其實兩者與工作的關係、與他們對工作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

(取自網路)

高登解釋,高績效的工作者以健康且可持久的方式工作,並在工作中得到啟發與快樂。工作狂則以不健康且難以持久的方式工作,並因工作而低落、感到被耗盡。他整理出數個區辨兩者的關鍵:

1. 肯定自我價值 vs. 期待他人評價

高績效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價值所在,在工作時更有餘裕。他們會定期自我評估,了解如何改善表現。比起等待他人回應,他們也會主動徵詢回饋。

工作狂需要獲得主管、同事與客戶的肯定,工作時帶著恐懼。這通常來自公司每半年或一年的審核時間。

2. 達成績效 vs. 忙碌不止

高績效工作者最主要的目標是達成績效。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結果。他們了解績效是波動的,如果當下無法創造價值,他們會做好準備,抓住下一次機會。

工作狂最主要的目標是時時保持忙碌,不做事時會感到恐慌。工作狂傾向認定,自己越是忙碌,代表自己越是重要。這部分也來自於他們無法了解並肯定自己的價值。

3. 知道何時滿足 vs. 永不饜足

高績效工作者知道何時該打住。當重要的只是獲勝時,贏1分與贏100分是一樣的。他們對成功有明確定義,了解該把心力放在哪些地方,並放棄其他不那麼重要的領域。

工作狂對成功沒有清楚定義,也不知道何時停止。他們總是認為自己還不夠努力,工作表現還不夠好,時間不夠用,可運用的資源不足,並一再擴大這些缺陷的影響力。

4. 在正確時機發揮到100% vs. 總是發揮110%

高績效工作者知道什麼時候該全力以赴。他們不相信110%的努力,因為他們了解那無法持久。相對地,他們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在正確時機發揮的100%,可以優於競爭者投入的110%。

工作狂總是全力以赴,永不鬆懈。他們難以區辨每件事項重要的層級,因此對他們來說,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5. 主動安排工作 vs. 被動安排工作

高績效工作者會優先處理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事務,然後才處理臨時迸生的事件。他們也不會因分心而打亂每日的規畫。

工作狂的計畫受到他人限制,他們總是忙著回信、處理臨時事件,當這些事都忙完後,才能回過頭做真正重要的事務。

6. 自我優先 vs. 自我其次

高績效工作者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有時這可能顯得有些自私,但他們知道唯有這麼做,他們才能在與他人合作時,繳出更好的表現,並負擔起更困難的責任。

工作狂把他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總是奉獻自己能力的極限。這看似無私,卻會讓自己早日耗盡,難以延續工作動能,拖累團隊表現。

高登的結論是:工作狂奮力工作、讓自己顯得重要,高績效工作者則選擇重要的工作,肯定自己的價值。

找回生活與工作平衡

201501022310_geta life許多人可能還是認為,在現今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中,很難減少工時,找回有品質的休閒生活。美國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列出6個平衡生活與工作的建議:

1. 放下完美主義

許多具有工作狂傾向的工作者,在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完美主義的要求標準。年輕時,追求完美比較容易達成;但進入社會後,來自工作與家庭的多方責任讓事情變得複雜許多,事事要求完美的習慣可能會把人壓垮。《辦公室生存指南》(The Office Survival Guide)作者普德約克(Marilyn Puder-York)建議,比較好的做法是追求卓越(excellence),而非完美。

2. 適時登出

科技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讓工作仿若沒有中止的時刻。美國哈佛醫學院心理學教授布魯斯(Robert Brooks)指出,智慧手機的通知會吃掉時間,並帶來一種潛藏的壓力感。試著別在聚餐時回公司訊息,讓休息的時間保有休息的品質。

3. 運動、沉思

運動可有效地減輕壓力,並在體內製造帶來愉悅的腦內啡。普德約克建議,每周都應排出幾個空檔照顧自己的身體,無論是運動、瑜珈或是沉思。

4. 限制浪費時間的活動

首先,依照自己的價值觀,決定哪些人、事、物是最重要的。其次,確保你為這些具優先性者保有足夠的時間。必要時,減少放空瀏覽社群網路的時間,推掉一些不是那麼必要的聚會邀約。

5. 調整生活結構

有些長久積累的習慣限制了生活的彈性,也帶來無形的壓力。許多回到就業市場的母親,仍然天天為家人準備三餐。但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管理實務教授傅利曼(Stewart D. Friedman)指出,把事務交派出去,也可以營造雙贏的局面。讓同事或家人擁有不同領域的掌控權,讓其他人也有機會成長、學習。

6. 從小處開始累積

要求生活平衡的計畫太過嚴苛,會更容易失敗。布魯斯舉例,許多工作狂決定做出可觀的改變:把每周工時從80小時減少到40小時。但這通常會招來失敗的結果。試著先從小處開始,例如每周一天試著回家吃晚餐,然後慢慢提升比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