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需要知道這則新聞
史畢哲多次參與編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建立了現今精神疾病的共同診斷標準,並相信「如果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自在,同性戀就不是疾病。」
美國精神科醫師史必哲(Robert Spitzer)本月25日因心臟疾病併發症逝於西雅圖,享壽83歲。史畢哲曾多次參與編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訂定各種病狀的診斷框架,並於1973年將同性戀從DSM病理學名單中去除,被同業稱為「在他的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學家」。
聯合報導,史畢哲當年接下編纂「美國精神病學會」第三版DSM編纂工作後,與各診斷領域專家會面記錄觀察結果,彙整為大家都認同的精神疾病定義,成精神科醫師診斷精神疾患的依據。
史畢哲與妻子珍妮特.威廉斯均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兩人共同參與第三版DSM編寫過程。威廉斯說,DSM定義了所有主要病症,成為精神科醫師診斷精神疾患的參考依據。第三版DSM於1980年出版,成為全球暢銷書。
在那之前的1960年初期,精神科醫師診斷手冊以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多個概念為基礎,留給醫生廣闊的個人評斷空間。意即,一名病患可能被這位醫生診斷為憂鬱症,被另一位醫生診斷為焦慮症。
史畢哲2005年受訪時說,他不只是訪問那些佛洛依德專家,而更注重研究數據和證據。
第四版DSM編者、美國杜克大學榮譽退休精神病學教授法藍西斯(Allen Frances)說,史畢哲「是他的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學家,他拯救了這個領域和數百萬病患」。
此外,中央社報導,史畢哲在1973年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內的精神疾病清單中除名。史畢哲是在會見同性戀維權人士後決定推動這項改變,他認為,「心理疾病必須與痛苦等主觀不愉快或社會功能障礙相關」,而如果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自在,同性戀就不是疾病。
身為同性戀者的紐約心理分析師德瑞雪(Jack Drescher)告訴《時代雜誌》(Times),史畢哲成功推動由精神病名單上去除同性戀,對爭取同性戀者權益是個重大進展。他說:「事實上,今天會允許同性婚姻,一部分應歸功史畢哲。」
ETtoday報導,2012年,史畢哲曾為他在2001年曾發表研究成果錄製道歉影片。該研究指出,同性戀人士在接受「性傾向修復治療」後,性傾向有明顯的改變,甚至有不少人變成異性戀。史畢哲表示,自己在過程中錯誤理解研究數據與結果,「當時的研究對象都是經過性傾向治療組織轉介來的,他們都曾經接受過這些組織的治療服務,但我當時並沒有再對他們做可信度評估,而且,他們是不是真的從同性戀變成異性戀,我也無從得知,因為有些對象可能是在欺騙自己,或者是在說謊。」
所以,史畢哲宣布自己2001年的研究成果是不成立的,但他希望收回研究結果的要求,卻被許多性傾向治療組織忽視,仍然繼續引述他的研究,史畢哲公開的指責這種行為,並且直接點名「美國國家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協會」濫用他的研究與結論。
除了道歉、收回研究與指責濫用他研究的組織外,史畢哲還在影片中提到,同性性傾向是無法被改變的,透過任何措施去強迫只會帶來失望與傷痛,他也希望所有同性戀者們都能夠積極面對自己的性傾向,自由自在的做自己。
2012年史畢哲的致歉短片
新聞來源:
- 助同性戀自精神病除名 醫師史必哲病逝(中央社)
- 同性戀去病化推手 美醫師史畢哲逝世(聯合報)
- 同性戀是精神病?「精病名冊除名」發起醫師史畢哲過世(ETtoday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