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轉載:母親為什麼常生氣?

米果:母親為什麼常生氣?

2016/04/27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最近,我常常想起小時候,被母親指使去做事情,總是不太甘願,雖不至於頂嘴,但要突然從投入的事情之中立刻抽身,難免不開心,何況那種年紀總愛計較誰該做誰又沒做這種自以為很嚴重的公平問題,總之被喚來喚去又不能反擊,只能臭臉回應了。
譬如晚餐之前,六點鐘前後,正在看卡通片,母親突然在廚房大叫,「誰去幫我買太白粉……」電視機前的小孩全都不動,假裝那命令會自然飄散,然後消失不見。但我常常被指名,母親向來認為家事是女孩的事,看什麼卡通片,快去巷口柑仔店買太白粉,少囉唆。
聽到母親指名,我會縮進沙發裡,試圖躲起來,卻又忍不住觀察廚房動靜。從客廳跟廚房之間的隔間木條空隙,看著母親站在瓦斯爐前方的背影,頭頂是抽油煙機轟轟轟的作戰聲,去美容院做好的頭髮已經塌了,鍋蓋掀起的瞬間,烹調煮食的白煙「嘩~」地竄上來,我想像母親額頭與鼻尖必然浮出汗漬,或臉上早已出油,她每日早晨出門買菜之前勢必會化點淡妝,到了晚餐時段,應該都花掉了,粉底泛出油光,何況,吆喝小孩做事,又得不到回應,最終都要動怒,那時候的母親是正在噴發的火山,惹不起。
母親常常生氣,生氣的具體表現不外乎斥責或碎唸,而生氣的理由不外乎一些家事……家裡的事。我們或許覺得那是整天待在家裡的母親該做的事,小時候以為那就是分工,父親的工作去賺錢,小孩的工作去讀書,而母親的工作是做家事。
每日固定要惹火母親的事情大概就是小孩的這些行為:睡醒之後沒摺棉被,但她唸著唸著,也就幫我們摺了;換下來的衣服沒有放到浴室桶子裡,或換洗的制服口袋裡的衛生紙沒有掏出來,脫水之後變成一糰紙漿,當晚放學回家就被罵慘了;洗澡時間沒有一個接一個,尤其是冬天,浴缸裡的熱水萬一冷掉了,浪費!但她常常是最後一個洗澡,水不熱,而且要順便洗浴室。
母親一早起床就忙著準備大家的早餐跟中午的便當,還要餵狗、還要上樓到佛堂點香奉茶、洗茶盤杯子。早餐吃完,大家飯碗一丟,陸續出門,當她終於有時間坐下時,看著杯盤狼藉,內心不曉得有多少情緒。直到我長大以後,好像才略為懂得那種悶與怨,洗不完的碗盤,洗不完的髒衣服,煮不完的一餐又一餐,日復一日的勞動,除了母愛,還有沒有其他足夠支撐的胸襟與包容呢?
母親倒是很少管我們出門去哪裡玩,只要時間到了,記得回來吃飯就好。發懶想要蹺課的時候,藉口身體不舒服,躺在沙發裝虛脫,她會幫忙打電話去跟老師請假。她不給我們零用錢,但真的要買東西,說了數字,不是太離譜,她都會給。
她會碎唸我們的書桌太亂,房間像被子彈掃射過,但幾乎不曾動手幫我們整理,連我們抽屜裡面有什麼東西都沒翻過。
有一次母親帶我們搭公車進城,街邊一戶人家門前的水泥未乾,我不慎踩過去,留下腳印,那戶人家的太太衝出來罵人,母親氣了,也回罵她,說小孩哪知道水泥沒乾。但一走過轉角,母親開始指責我,走路幹嘛不長眼睛,我搭上公車之後一路哭到城內。過了很多年,經過那戶人家,跟母親提這件事情,但她說,忘了。
小孩各自離家生活之後,母親碎唸的目標集中在父親身上,唸他牙籤亂丟,換下來的髒襪子亂丟……
漸漸,她步入老年,關於家事的堅持,不得不鬆懈下來,做不來的,也不掛念,或根本掛念不來。以前惹她發脾氣的種種,原來都只是日常瑣事,家裡的成員如果可以各自處理或彼此分擔,她也不必全部撿來做,一旦撿來做,難免有怒氣,但脾氣過了,囤積在體內成為壓力來源,換成我自己,好像也會火大。
為何要張羅一家人三餐?為何要洗衣收衣?她也想要什麼都不必費心,坐下來就吃,吃完就起身離開,管什麼剩菜管什麼洗碗,管什麼流理台雜亂,管什麼水槽裡的菜渣,管什麼客廳散落的那些用過的面紙、讀過的報紙、還有不曉得到底還要不要的雜誌跟DM……
我問過朋友,他笑笑說,在他的原生家庭,父親愛乾淨,會做菜,於是他做了大部分家事,也常常生氣。
我的另一個朋友說,他與妻子結婚之後,兩人都懶散,看誰先受不了,誰就把屋裡堆成小山一樣的髒衣服拿去洗,看誰一直踢到雜物而發怒,誰就去打掃,還要因為吸塵器很費力,乾脆去買掃地機器人,最終再因為爭吵誰去啟動掃地機器人而翻臉。
原來是這樣啊,母親不是愛生氣,而是其他的家庭成員沒有體恤她把很多事情撿來做的好意跟不得不,關於這些,唯有在母親衰老之後,或我們自己也成為擔負家事而常常發脾氣的人,才會有所領悟吧! 
至於發完脾氣之後為何還是繼續做那些看不到盡頭的家事?應該是對家人的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