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轉載:常耍笨嗎?心理學家教你避免犯傻

常耍笨嗎? 心理學家教你避免犯傻

精華簡文

常耍笨嗎? 心理學家教你避免犯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

1872

常耍笨嗎? 心理學家教你避免犯傻

作者:張詠晴  Web Only
你經常耍笨嗎?不管是說出牛頭不對馬嘴的話,或是不小心在某個場合做出不適當的動作,還是那些數不完的糊塗事和鬼打牆。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來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天啊,我到底在幹麻?」、「對不起,不要理我,我耍笨了,」你一天說了幾次這樣的話?
其實,「耍笨」跟智商一點關係都沒有,再聰明的人,也有糊里糊塗脫線的時候。
不過,怎麼樣才稱得上「耍笨」呢?「笨」的定義是什麼?《華盛頓郵報》報導,匈牙利羅蘭大學心理學者Balazs Aczel與另外兩位研究人員合作,經過大量資料收集和調查訪問,發現受訪者對「笨事」的定義達到高度一致性(近90%)。
總體來說,有3種情況,可被稱為「耍笨」。
一、自以為自己辦得到
如果白話一點就是「哪來的自信」。簡單的說,一個人過份膨脹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勝任某事,但實際能力沒那麼強。
比方說,一個喝了酒的人,自以為沒事,還是可以開車上路。或是,一名竊賊偷了手機,卻沒想到手機有GPS裝置,讓警察輕而易舉逮到他。
受訪者認為這類「耍笨」最為愚蠢,在滿分10分裡面,耍笨程度為8.5分。
Balazs Aczel說:「這告訴我們,一般人認為錯估自己的能力是最傻的事。」
二、失控
當一個人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也被認為是在耍笨。這包含,說錯話、做出不恰當的事或決策等等。
Balazs Aczel說,這種耍笨經常與「沈迷、難以控制和上癮」有關。比方說,一個人可能沈迷於打電動,而忘記或直接取消、沒去做更重要的事。
三、神游太虛
有人為輪胎充氣時,一下充得太飽,結果在路上爆胎。有人一下火車,興沖沖鑽進一輛停在路邊的車,卻發現裡頭的人全都不認識,原來是上錯車了。Balazs Aczel將這種情況歸納為,心不在焉於是犯傻。
做蠢事的才是蠢人?
Balazs Aczel團隊歸納出的3種耍笨情境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環境和心理狀態增加一個人耍笨的可能性。舉例來說,一個人攝取的物質(飲食或酒精),或是受到過度吹捧,都可能讓他錯估自己的能力。
因此,對一件事太有把握、同時間做太多事影響專注力或是可能導致行為失控的強烈情緒,都會觸發人們做傻事、耍笨。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代行為經濟學大師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曾發現,智慧可能反而讓人難以找出簡單的答案。
卡納曼無法找出原因,但他的假設是,當被要求解答一個數學問題,聰明的人可能會想著,自己不能犯下其他人會犯下的偏誤,左思右想之下,卻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
而上述的假設,正符合Balazs Aczel歸納出的第一類「耍笨」情況,也就是自我膨脹。
這麼看來,避免耍笨的關鍵就是謙遜。Balazs Aczel說:「最怕的就是某人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但卻一點也不理性,然後就耍笨了。」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798#sthash.P1cSthsY.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