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轉載: P6-3

憑什麼要求員工有熱情?奇怪捏

但是,如果跟此刻正要在大學裡謀職,或是還在讀博士班,未來希望可以投身這個行業的年輕人相比,我相信我們這一代的學術工作者,仍算是相當幸運的。在不太遠的未來,流浪教師的狂潮,馬上就要席捲大學教師這個行業,能入行的都已算幸運了。
那麼,這一切又是怎麼回事呢?一代接著一代,我們都覺得自己比上一代更努力,因而也更疲累(至少是不輸上一代),但是環境似乎越來越險惡,能夠得到好位置的人越來越少,工作條件不如預期,未來的能見度也越來越低。
在我看來,這一切都和這個時代對「競爭」近乎崇拜的信仰有莫大的關係。我們相信競爭可以讓生產力增加、消費者福利提升、研究更有產出,乃至國家更有全球地位等等。以上這些,可能都是真的,只不過我們沒問,得到這些的代價是什麼?
當我們認為我們為競爭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應該得到更好的回饋,我們其實忽略了,你為競爭所付出的努力,其實多半和其他人所付出的努力是相互抵銷的。你千辛萬苦得到一個碩士學位,你覺得理應有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職位,但是你沒考慮到,台灣擁有博碩士學位的人口已逼近百萬人,你的高學歷,只是讓你免於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而已。
這在當代,真的是一個很詭異的悖論:我們樂見也享受競爭的成果——有上一代的流血流汗競爭,才創造出那麼多的財富與餘裕讓下一代去念書、追求高學歷;有廠商間錙銖必較的紅海式競爭,我們才有一台低到不及萬元的電腦可以用。但是這些競爭的成果,也使我們捲入廝殺更劇烈、存活更不容易的新一輪競爭當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競爭漩渦當中,多數人都是憂鬱的,因為競爭越激烈,並不表示有更多的贏家。
在我們這個時代,最苦的行業,就是那些讓你以為競爭勝出會有大獎可拿的行業。這些行業,吸引擁有最漂亮的學經歷、自覺很聰明的人來投入。但是不管聰明人有多少,贏家注定就是那麼幾個。
不想掉入總是無法勝出的憂鬱之中,首先,就讓自己跳出這樣的競賽之中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