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朱家驊因惹惱蔣介石,代了十八年院長無法真除。
蔡元培維護獨立不進京,胡適公然直指蔣介石「你錯了」
翁啟惠之前的中研院院長,幾乎都以爭取人才和經費為已任,在民主化之前還要能抗拒政治干預,甚至為此遠離首都。翁關懷台灣產業的轉型,要用技轉機制把中央研究院重要發明產業化,卻也因技轉惹塵埃。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最近陷入浩鼎案風暴。在翁之前,中研院有七任院長,從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杰、錢思亮、吳大猷到李遠哲,歷任院長還沒出現過公私不分的質疑並引發朝野關切。
若從器識和視野論,翁啟惠之前所有院長幾乎都以爭取人才和經費為已任,並備受折磨。不僅如此,在民主化之前還要能抗拒政治干預,並預想未來院長人選。
朱家驊犯上,院長一代十八年中研院首任院長蔡元培以兼容並蓄尊重學術獨立自由治理北大,成立進德會,在追求人權的抗爭中,和蔣中正愈走愈遠。抗拒的辦法就是不入南京,從中央研究院成立伊始,蔡元培選定在上海開第一次院務會議,而不是南京。而這也確認了政治和學術獨立之間必要保持距離。
知識分子窮且益堅,蔡元培不治產,窮到沒有房子,一九三五年,胡適、傅斯年發起募捐,要為他買房養老,這是師友佳話。
蔡元培逝世到中研院評議會依法選出三位院長候選人朱家驊、翁文灝和胡適。
蔣中正原向評議會推荐顧孟餘,但一票未得。而朱是蔡元培任上最後一任總幹事,也是國民黨中宣部長兼特務機關中央調查局長,卻不能揣摩蔣的意旨,這讓蔣極為難堪。蔣原想圈選時任駐美大使胡適,經王世杰勸阻。因極不滿意評議會選舉結果而拖了半年,最後蔣圈選朱,但有點意氣地加上「代理」兩字。
朱家驊一「代」十八年。胡適回憶朱家驊:「朱先生當了十八年的院長,像傅孟真、陶孟和(社會所)、李四光(地質所),共有十多位所長,都是很有脾氣的人。他能維持十八年之久,我真佩服他。」
一九四一年,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有意將中央研究院納入轄下,而蔣中正則欲將其轉隸考試院,將其層級壓低。朱家驊還寫信給傅斯年,倘若蔣中正一意孤行,他將辭職以示抗議。朱雖是黨官,但在學術上也不容政治干預。
院長就職,胡適直說總統「您錯了」抗戰勝利後中研院遷回南京,一九四八年選出第一屆院士,各所本已大興土木,然而國共內戰接連失利,隔年朱家驊預見形勢轉移,已先著手遷台,但只有傅斯年領導的史語所大部分人員和文物圖書,和姜亮夫任所長的數學所圖書遷台。大多數院士除在美國外,都選擇留在中國。
一九五七年胡適擔任院長。出任前要先經評議會選舉,胡適以最高票獲選,蔣特地來參加胡適的就職典禮,但在講話時連帶批判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當時直說「總統您錯了」,道德倫理本非中國文化所獨有,五四的意義在於提倡「民主」和「科學」,而科學的精神正在於「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並不是內戰失利遷台的原因。
現場目擊者呂實強形容:蔣中正聽後怫然色變,意欲拂袖而去,所幸副總統陳誠扯其衣角,強自隱忍。
對照當天蔣的日記,蔣還是忍不住大罵胡適:「今天實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之來。……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後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已深,不久於人世為慮也。」
胡適逝世,蔣送出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不論用什麼角度詮釋,至少說明蔣在公開場合,不得不給予胡適高度肯定。
胡適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整個中央研究院的預算才八百萬元台幣,他不僅沒有獨立辦公室,整個總辦事處也都安置在各個所擠出的空間。蔣中正對他雖尊崇,卻不願意挹注大量經費,胡適總是想盡辦法從別的管道為中央研究院爭取經費。
這位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還曾把夢想投向當時台灣最有錢的兩個單位:台灣外匯主要來源的經濟部台糖公司,和省政府依為財政支柱的菸酒公賣局。
胡適籲請這兩個單位,分別包辦植物所籌備處和化學所籌備處,這兩單位當然也不可能有所回應。胡適想望的兩大金主始終也只能是夢中情人,但也證明胡適為了中研院有多想錢。
王世杰推動所長任期制胡適樂於幫助年輕學者且出手大方,但本人並不治產,清廉自持。他留下的幾乎全是書籍和手稿,最大宗的財物只是一、兩千美元的存款摺子。
王世杰繼胡適出任院長後,最重要的政策是:藉由學術交流讓台灣科學生根。王世杰當時構想,台灣的自然科學嚴重落後,人才嚴重不足乃根本癥結,因此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四年之內扶植二十個以上的健全大學或獨立研究院所,培養各種所需師資,使科學在台灣生根。這工作若要有所突破,就須借助美國。
陳永發寫中研院院史形容王世杰是「龍困淺灘」,不過王世杰較胡適更用心用力於爭取美援。王世杰為貼補家用,不止一次出售個人收藏的書畫;辭世後家人遵囑,將那些捨不得賣的稀世珍藏全數捐贈故宮博物院。
王世杰另推動所長任期制,一任三年,連聘得連任一次。此制度直到最近才因歷史語言所所長黃進興進入第三任遭遇挑戰。此外,王同意副研究員也可以和研究員一樣,在所務會議上表達意見,從此研究員壟斷所務的局面便被打破了,也因為批評而有改革。
錢思亮繼王世杰「自動」退休後接任院長。錢木訥寡言,治事謹慎,每天清晨上班起碼五個公事包,下班還帶回大批公文卷宗回家批閱。他處事圓融,治事座右銘是「事緩則圓」,遇有棘手的公事不立即採取行動,讓時間來解決問題。
錢思亮提中研院第一個五年計畫面對權力,他不會公然對抗,但畢竟出身北京大學,深受蔡元培學術獨立思想的影響,總會竭盡所能,暗中阻擋意識形態和黨部組織公然大舉進入文教機構,維持中央研究院的學術獨立。
錢思亮廉潔不苟,官俸之外,分文不取,在把特別費視同私房錢使用的時代,他除了公務所需之外,涓滴歸公,每年過年過節用以酬謝同仁辛勞。
錢思亮處於台灣經濟已起飛的時代。當時蔣經國集中國力於十項建設,中央研究院的預算已經從二○○○多萬元台幣提升到一億元。一九八九年,錢思亮更在院士會議的積極推動下,提出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把全院預算從一億元逐步提升到七億元。
錢思亮堅持反對將院士公開除名的政策,不僅爭取到一些曾赴中國大陸參觀但感覺失望的院士回歸,也得以吸引院士們回台積極參與活動,包括接任下屆院長的吳大猷。
吳大猷追念錢思亮:「信守學術尊嚴的基本原則,不屈服於外力,不譁眾取寵、不冒充內行,不追求權力,不植黨營私,不苛待下屬,處事尤其絲毫不苟。」
李遠哲募款功力不輸猶太人吳大猷接替錢思亮出任院長,任內台灣逐步進入民主化時代,受立法院的折磨也愈來愈難過。雖然如此,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務十年間,預算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由七.五億多元台幣增加到三十億元。院區新建了十餘棟大樓,編制員額數由五○○多人增加到一四○○多人,學術研究水準也水漲船高,研究領域也擴大到基因定序等最新的學問。
不僅增加了預算,也建立了學術評審制度,提高研究品質。自錢思亮時代已開始籌備的生醫所、原分所和分生所,吳大猷皆持續鼎力支持。若非他親自面見李登輝總統,建立特聘研究員制度,生醫所能否繼續存在殊難想像。
李遠哲回國接受總統李登輝任命,他按照當時的法令自動放棄美國國籍,全心全力為台灣的學術發展奮鬥。為了建立法治,繼王世杰嚴限所長只能連任一次,李遠哲推動院長任期制,院長一任五年,宣布自己在第二任任期屆滿以後一定會辭去院長職務。他相信只要全心投入工作,十年時間便可以讓中央研究院更上層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機構。
十二年任期內,憑藉他的聲望和手腕,中央研究院預算增加了三倍有餘,以每年平均成長一○%的速度,從三十幾億元台幣增長到將近一○○億元,使中央研究院成為在亞洲令人注目、在世界上廣受同行肯定的學術研究機構。
在爭取經費方面,之前的院長都把眼睛專注在政府當局,而李遠哲深知美國著名大學校長的首要職責便是向私人企業家募款。一晚,李遠哲請許多大企業家吃飯,講完話以後,台灣資訊界兩大龍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就各自認捐了一億元台幣,創下只有美國紐約猶太募款家才能誇示的紀錄。
李遠哲曾驕傲地宣稱在退休前,中央研究院不僅預算成長,工作人員也從約二五○○人倍增,包括研究人員約八○○人。他更可以誇耀,在生物科技和化學動態學等幾個領域,中央研究院已有了令國際科學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亞洲第一、世界一流」不再只是天邊彩虹。
翁啟惠就任後,中研院經費已非院長最頭痛的問題,翁的思維也轉向為中研院研究人員生財。關懷台灣產業的轉型,說服政府通過有關生技新藥產業的法令,容許政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只要能提供主要技術,得到任職機構的同意之後,便可以取得生技公司的股權,並擔任其「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
最沒經費壓力的翁啟惠卻陷金錢風暴這些創舉,旨在建立一個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基礎環境及機制,用技轉機制,把中央研究院的重要發明推向產業化。
不過,翁啟惠卻也因技轉陷入股市內線風暴,這和學術研究品質沒有直接關係,但翁若以知識分子自許,那就要思考學術風氣和個人進退的風格甚至風骨。對此,翁院長能不戒慎恐懼,如履薄冰?
(本文參考陶英惠和陳永發撰寫的《中央研究院史初稿》、《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