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的人 比較慈善嗎
在世界各地,許多人相信信仰會讓人變得道德,甚至有不少人認為,若人沒有信仰,就幾乎不可能成為好人。確實,世界上的各種主流宗教,幾乎都有著主持正義並勸人為善的教義,但信教真的有讓人變得道德的效果嗎?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戴斯提(Jean Decety)和他的同儕們為了確認這件事,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卻發現幾乎相反的結果。他們在美國、加拿大、中國、約旦、土耳其和南非對總共1170個5到12歲的小孩進行測試:讓小孩拿貼紙,並告知這些貼紙不太夠,沒辦法讓學校裡的所有小孩都拿到。戴斯提等學者接著統計,到底有多少小孩願意把自己的貼紙讓給別人,結果發現,出身並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主流宗教的孩子,比沒有信仰的無神論小孩更小氣。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結果不是與宗教的道德形象相反嗎?戴斯提和同儕們的研究並不旨在說明箇中原因,不過他們也發現另外一件相關的現象: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裡,家長特別容易認為自己的小孩具備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痛苦並且做出恰當反應。
若上述兩個發現符合事實,我們似乎可以拼湊一個方向:事實上宗教對於道德教化並沒有好效果(甚至有壞效果),不過宗教人士對於宗教的道德教化能力很有信心。這不能說是欺騙,但至少也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戴斯提(Jean Decety)和他的同儕們為了確認這件事,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卻發現幾乎相反的結果。他們在美國、加拿大、中國、約旦、土耳其和南非對總共1170個5到12歲的小孩進行測試:讓小孩拿貼紙,並告知這些貼紙不太夠,沒辦法讓學校裡的所有小孩都拿到。戴斯提等學者接著統計,到底有多少小孩願意把自己的貼紙讓給別人,結果發現,出身並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主流宗教的孩子,比沒有信仰的無神論小孩更小氣。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結果不是與宗教的道德形象相反嗎?戴斯提和同儕們的研究並不旨在說明箇中原因,不過他們也發現另外一件相關的現象: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裡,家長特別容易認為自己的小孩具備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痛苦並且做出恰當反應。
若上述兩個發現符合事實,我們似乎可以拼湊一個方向:事實上宗教對於道德教化並沒有好效果(甚至有壞效果),不過宗教人士對於宗教的道德教化能力很有信心。這不能說是欺騙,但至少也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讀倫理不等於有倫理
戴斯提的研究讓我想到哲學界的一件趣事。倫理學(ethics)是哲學裡的一個主要領域,討論價值和道德對錯的問題。長久以來,多數人有意無意地認為倫理學有助於人的道德發展,但沒人想到應該實地確認,一直到2008年,加州大學的哲學家史瓦茲蓋伯(Eric Schwitzgebel)靈機一動。
史瓦茲蓋伯和他的同儕們進行了一連串研究,想知道那些浸淫倫理學最深的人—也就是倫理學家啦—是否比一般人更有道德。他們實地觀察倫理學家的各種日常表現,包括參加研討會離席時是否會在桌上留下垃圾、是否更樂意回覆學生求助的電郵等,並且和其他領域的哲學家比較,結果倫理學家的表現並沒有比較好。
戴斯提的研究顯示一些宗教可能反而讓小孩變得自私,史瓦茲蓋伯的研究則顯示倫理學訓練不會讓人變得道德。他們的研究對象恐怕都不涉及台灣人,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它們帶來的啟示:不該理所當然地認為某些活動有助於提升道德。自我有印象開始,台灣就瀰漫著一股道德淪喪的恐慌,似乎長輩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小孩變成壞人,或變成壞人的受害者。然而,秉持這種恐慌的人,找到的解決方案是正確的嗎?搶救國文聯盟主張說,台灣現在會亂,就是因為年輕人高中的時候四書讀太少;基督教牧師號召成立的信心希望聯盟譴責同志大遊行帶壞台灣道德風氣,日前甚至傳出宗教團體進入小學,希望說服小朋友簽「守貞」卡。著眼於戴斯提的研究,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小心地檢視這些自稱代言道德的人提出的教化方案。
史瓦茲蓋伯和他的同儕們進行了一連串研究,想知道那些浸淫倫理學最深的人—也就是倫理學家啦—是否比一般人更有道德。他們實地觀察倫理學家的各種日常表現,包括參加研討會離席時是否會在桌上留下垃圾、是否更樂意回覆學生求助的電郵等,並且和其他領域的哲學家比較,結果倫理學家的表現並沒有比較好。
戴斯提的研究顯示一些宗教可能反而讓小孩變得自私,史瓦茲蓋伯的研究則顯示倫理學訓練不會讓人變得道德。他們的研究對象恐怕都不涉及台灣人,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它們帶來的啟示:不該理所當然地認為某些活動有助於提升道德。自我有印象開始,台灣就瀰漫著一股道德淪喪的恐慌,似乎長輩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小孩變成壞人,或變成壞人的受害者。然而,秉持這種恐慌的人,找到的解決方案是正確的嗎?搶救國文聯盟主張說,台灣現在會亂,就是因為年輕人高中的時候四書讀太少;基督教牧師號召成立的信心希望聯盟譴責同志大遊行帶壞台灣道德風氣,日前甚至傳出宗教團體進入小學,希望說服小朋友簽「守貞」卡。著眼於戴斯提的研究,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小心地檢視這些自稱代言道德的人提出的教化方案。
朱家安《概念專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