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閱讀趨勢論壇】改變出版思維 內容免費可能賺更多
【讀‧書‧人/蔡宜家記錄整理】
【綜合座談五之四】新媒體與網路聲量學
主持人:
- 「夢想學校」創辦人 王文華
與談人:
- TonyQ 王景弘
- The News Lens新聞評論平台創辦人 楊士範
- 和沛科技創辦人 翟本喬
翟本喬:延伸出版效益 免費可能賺更多
接下來,乙太網路發明人Robert Metcalfe說:「網路的價值是N的平方。」代表在電腦網路時代,每兩個人之間都可連繫,所以網路價值開始爆增。David P. Reed說網路是2的N次方的群組,這種社群網站的成長非常大,不管是臉書、PTT或是LINE,可以把資訊轉貼來轉貼去,是一個指數型的成長,也因為有群組的產生,才能導致這個現象。
關於資訊收費這件事,Yochai Benkler著有《The Wealth of Networks》,他主張:「用專利來保護資訊價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專利和版權反而是在阻止資訊發揮價值。」獲利應該由使用資訊的過程來產生,整個社會和國家或世界的經濟,會在資訊更加流通的時候,發揮最大價值。
如迪士尼「玩具總動員」的票房兩億美金,周邊商品熱銷二十億美金。如果今天他免費讓大家看,商品可能二十億變四十億,少賺兩億根本沒什麼;音樂出版商被盜,那就來賣演唱會門票;狄更斯書在美國被盜版很嚴重,他就乾脆來開朗讀會,賺了一大筆錢。這告訴我們,可以從出版品上延伸很多利益。
最後,大家也不必焦慮,有些人會害怕站在社會風向的對面,後來就有些中間份子出來講,反而扭轉整個方向。今天社會是多元化的,不需要迎合大眾而改變自己的生存模式,堅持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閱聽眾。
楊士範:編輯,你真的把事情都做好了嗎?
裝置跟技術的進步,如手機,讓傳播的門檻下降了。我做網路媒體十幾年,很多人問我「關鍵評論網」做得不錯的原因,我會答說:「因為我們是一個編輯為導向的媒體」,編輯這個角色被大部分人忽略,但相當重要。做好內容,需要好包裝給讀者,這就是編輯的工作。前主管告訴我:「最好的編輯,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遞最有價值的知識。」
我們不是新媒體,是網路媒體,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之前的媒體形式,所以很快會過期。我受訪時曾被問到最近有新媒體稱之為「媒體3.0」,我一驚我們還創立不到兩年就要過期了嗎?
我們從去年開始做影音,找朋友來試試,先是做了新聞整理摘要-關鍵77秒。後來延長為90秒,做得好就會非常成功,做不好就沒什麼吸引力。接下來是「動畫說新聞」,當一個事件在發酵,我們用兩三分鐘的動畫把脈絡講清出,擴散效益非常好,但一定不能太長,一定要很方便可以用手機看。最近臉書上有一支影片,在我們不曉得的情況被放上去,那個人並不是很有名,卻已經被看了144多萬次,一天多一萬,代表內容真的做得很好,就會自動擴散。
把一個很重要的新聞做了研究,再花時間去整理脈絡,這是現在網路媒體很少見的,一方面也是因為成本很高。但大家不願意做,因為覺得沒辦法賺錢,其實,如果有這麼多人看到,可以在裡面加廣告,一定可以從中找到獲利效益。影音讀者是多出來的,因為你有很多無法消化的時間來看這個,文字的力量並沒有消失,可以用不同模式來看。
我們學的是經濟,所以尊重市場,不要去抱怨市場,因為改變市場本來就是我們的初衷。
王景弘:別再管權威 爭論對話最重要
這幾年寫技術文章,發現文章寫好卻已經過期了,現在很多知識都處於這種困境,但要挖出不會過期的概念,真的很少。這幾年,網路上有足夠的人才去做翻譯、知識的拆解,並以說書人方式陳述,反而讓我讀實體書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平台的改變固然是一件事,但今日不再以權威為主,或以過去的經驗傳承。權威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必然的,只是後面我們認定的基礎是不同的,現在有些人被稱為意見領袖,這是因為背後有一群支持他的人。重點是「知識能不能被驗證」,我們很少去驗證權威,如果是可以被驗證的,這樣的東西就還是吸引人們的。
如谷阿莫曾做過五分鐘看懂紅樓夢,被批評把經典生吞活剝,有另一票人則認同他把經典簡單化,介紹給原本不會接觸的人,這是很經典的論戰。讀者是無罪的,我們要是做的是堅定價值、建立和目標讀者間的穩定關係,努力去擴大讀者群。我們沒必要去創造敵對關係。
現在問題點在於媒介,因為書是很難攜帶的,有些人還是很懷念它的質感,電子書就是少了一份熱度,新媒體跟出版最大的癥結點,都在於要怎麼去露出,而且兼顧收益。「知識之所以有價,是為了保護他不會滅絕」我最喜歡講這句話,台灣人為好的產業、好的內容付費,還是會支持的。
「網路真的改變人的閱讀嗎?」,我們還沒有一個好的資訊收集管道,技術端總需要去追國外的知識,生活端總要追與在地生活相關的。我現在每天有九成以上資訊來自臉書上的好友,他們是各領域的專家,他們會轉貼他們信得過的文章,他們也會把錯誤修正改成新的內容。
以前會推薦一本書,現在想要知道什麼就找誰的文章去看,知識的載體從書變成一個人。但現在是全民皆作者的時代,如果把等級分成零到一百級,多數人可能會在30級以下,而且總會有5~10%的人寫一些很有趣的文章。彼此極端,如果兩邊都蒐集一下,就可以整理出中間的位置在哪裡,自己心中想法要做哪裡。
在這個資訊傳播如此迅速的時代,還能有爭議好幾年的議題,如能源議題,那才是核心、需要被解決的,也是現在出版業應該瞄準的。
流量有議題流量,和事件發生後追回後的流量,我們要榨出最大流量。去年選舉期間某個政論節目播了,本來可能沒太多人看,我把內容整理出逐字稿,盡可能整理出重點來,結果很多人看到,就去把影片抓出來看。這說明,文字還是很厲害的,但要知道每個族群想看的東西不同,我們要更理解這個脈絡才能把內容推展出去。
但是流量是一個毒藥,追逐流量卻不能影響自己的認知。你去相信自己相信的價值,理解與你不同的價值,兩邊要對話,加乘成為很有趣的結果。讀者是一整個世代,價值的轉換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