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轉載:知識從來不只來自書本,未來台灣需要三種新人才

郝明義:知識從來不只來自書本,未來台灣需要三種新人才

13327480365_af011f6431_z
新時代人才登場。他們使用數位化與國際化的工具,參與社會「行動」,參與社群「協作」,為台灣注入新的能量。
文 / 郝明義
初次看見唐鳳,我想:「唔,她的頭髮比維基百科上的那一張短很多嘛。」
之前當然就聽過她的名字,因為她從小就以自學的突出而為人所知。中學輟學後,進入電腦的軟體領域大展身手,一直特立獨行。
那天去她家樓下的咖啡館,是為了我苦惱的一個問題。近年來我在開發學習華語的軟體,始終難以掌握開發的模式。當時我已經在嘗試過外包之後,改為在公司內部組成團隊。我們團隊能開發M A CP C 系統,也可以做iOS系統的產品。但是無法做Android系統,對電子書開始風行的ePUB3 格式,也很陌生。
現有的開發團隊人事成本已經很重,想到要再增加人手或外包成本,真是個無底洞。因此才想到去問她有什麼奇招。
坐在我對面的唐鳳,在我把問題一古腦地倒出來之後,幾乎沒有停頓就給了我答案:「就做Web-based的啊。Web based可以跨所有系統,打個包,就是ePUB3,轉換行動載具的兩種平台也很容易。」然後她加了一句後來我常聽的口頭禪:「講完了。」
唐鳳不只給了我一個很有衝擊力的回答,還因為聽她在大力推動的開放源碼(Open Source而大開眼界。之前我的印象是:寫這種軟體是非營利性的目的,主要都是公益團體在用。但唐鳳讓我知道的是:不只如此,營利性質的企業也越來越需要。因為你寫的開放源碼給所有人使用,別人在你寫的程式之上新開發的部分,你也都可以使用。所以這是你為人人,人人為你,只要你的軟體好用,全世界的人都來使用改寫的時候,你也就擁有了全世界的開發團隊。
因為這樣可以節省人事成本,所以許多大企業、大量使用的軟體都走上開放源碼。臉書就是使用大量開放源碼寫出來的,而臉書自己有多人團隊開發多年的軟體也開放出來。「因為這樣他們就不必養人繼續開發、維護這個軟體在其他平台上的使用。」唐鳳說,「他幫我們開發了一個軟體,我們也在幫他繼續開發這個軟體。」
還有,你如果寫了開放源碼的軟體,也可以產生收入。因為下家把你的開放源碼加工而寫出衍生作品後,他也要把加工的部分同樣開放出來給別人使用;如果下家不願意開放他寫的這個部分,你可以主張收取高額的授權費。
總之,唐鳳讓我看到兩件事情:
第一,過去軟體需要針對電腦系統的差異而編寫不同的版本,然而今天卻有些新方法可以打破這些框架的限制;
第二,過去你擁有一些軟體的元件當作珍貴的資產看,然而今天卻往往要當負債看,因為各種應用的載體太多,你想要獨自負擔這些元件的更新,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成了不可負擔之重。而開放源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協作」這些原來很不商業的精神和作法,卻給商業世界提供了新的解答。
世界的變動又快又大,我們的思維必須翻轉。
未來人才的產生,和過去大不相同。
  • 人生的知識從來都不是只來自書本
由於我在出版業,所以一直很關心知識如何取得與應用。
近年來,許多領域的知識都在網路和數位的發動,或者推波助瀾下,快速變化與更新。各種舊有的典範、方法,都在重新定義。
最近遇上的事,一方面讓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些變化的溫度,一方面也讓我對一件原來很憂心的事有了新的看法。
從學校教育裡取得的知識,一直有相當大的侷限。
這是因為今天的學校教育把知識領域切割得十分細碎,使學生很容易錯過整體、綜觀的認知;另一方面又因為各個細碎領域裡的知識變化得太快、太大,學校教育的更新追趕不上。
這是個全球性的課題。而在台灣,因為從中學以上過於重視應試教育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又格外嚴重。
學生即使進了大學,所進的科系大部分都是成績和分數落點的結果,與自己的志趣關聯不大。更嚴重的是,中學六年被各種考試壓得難以呼吸之後,一旦終於進了大學,對很多學生來說,「由你玩四年」是最重要的享受。
當學生進入的科系和自己的志趣無關,又因為長期考試壓力的後遺症而對吸收知識這件事情產生排斥,你再怎麼想要刺激他產生興趣與動力,都可能事倍功半。
今年教育部一場研討會上,我聽一位長時間帶領學生寫作的教授說,那批學生在經過中學六年的應試折磨後,剛進大一的時候對任何寫作都排斥,連寫個句子都有難處。是這類問題的一個例子。
一五年開源人年會(Conference for Open Source Coders, Users and Promoters,簡稱COSCUP)的總召集人畢玉泉,也說他進大學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根本不想看書,直到大四及研究所時,才開始喜歡看書、買書。
如果過去世界的變動幅度沒那麼大,應試教育的後遺症都已是我們的難題,那麼今天時代的變化又來到新的節點上,我們要怎麼面對舊有問題和新生情況?
在我思索也整理這些疑慮的過程中,卻意外地找到了讓我樂觀的答案。
  • 社會參與,成為年輕人追求、實踐知識的場域
任何一個進入社會的人,都不可能只是倚賴從學校或課堂上得來的知識。因此,沈從文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他說的大書,就是指社會這個大環境。
人生的知識從來都不是只來自書本。
太陽花學運裡發生的事情,正好給了我們二十一世紀在台灣發生的例證。
許多年輕人被考試教育所破壞(如果我可以不用「摧毀」這兩字)的對吸收知識的興趣,卻因為他們關心的社會議題,而重新點燃了熱情。
且不說太陽花運動期間,那麼多學生熱中於在街頭吸取他們對「服貿」議題、各種民主議題的知識。以台大新聞所e論壇為代表的大量學生,展現了他們參與「即時協作」(Hackpad UStream)、社群媒體經營、群眾募資、互動式視覺圖表報導的知識創造和分享。
社會參與,成為我們年輕人追求知識的動力。
社會參與,也成為我們年輕人實踐知識的場域。
知識「協作」的精神和方法,透過太陽花運動,在台灣發生。帶著專業與誠意前來,想要支持學生的廣告、行銷專家,發現他們所能想到的事情都被學生做了,只是差一點執行的精細度而已,正是一個實證。
太陽花運動,是台灣許多事務改革的起點。
台灣人,尤其年輕人,因為社會參與而重拾他們追求知識的熱情,因為社會參與而實踐他們的知識,是關鍵的一環。
協作學習與工作,也註定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世界化、全球化。
  • 新人才三面向:西進大陸、開發全球、耕耘台灣
我這樣整理著這些思緒,觀察著一路看到的人,畫了一個圖來說明台灣正在出現的三種人才,也是我們未來需要的三種人才 
台灣日益少子化,人口越來越少。我們難以改變這個趨勢,就要在人口質量上特別注意。也因此,全面培育新的人才,是唯一的出路。
新的人才,有三個面向:西進大陸、開發全球、耕耘台灣。
對於這三種人才,也需要澄清一些誤解。
西進中國大陸,該避免的誤解是:「不能和中國大陸的人競爭,怎麼和全世界競爭」。
這種說法的問題,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在於中國市場和中國以外的世界市場,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在中國生存、發展所要具備的能力和條件,和在其他世界市場生存、發展所要具備的能力和條件,有相當大的不同。
我們不會說:「不能和日本人競爭,怎麼和全世界競爭」。中國大陸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
第二個層面的問題,在於這種說法的心態形同把對岸看低。好像和對岸的人競爭,是我們練拳的沙包,而忘了即使你能和全世界的人競爭,也不見得能和中國大陸的人競爭。
開發全球市場,該避免的誤解是,並不是大企業、大資本才能開發全球市場。事實上,今天正好相反,可能正因為你是小企業、小資本,你才必須開發全球市場。而開放源碼,以及唐鳳的例子,都告訴我們即使是個人工作者,這都是可以做、也必須做的一件事。
耕耘台灣該避免的誤解是:耕耘台灣,不是小確幸才做的事,更不是沒有企圖心才做的事。今天,有很多人在走過中國大陸一圈,或者在各個國家待過一陣之後,選擇回來台灣;而更有大量的人,選擇離開台北,往中南部等自己的家園回歸。他們都是深耕台灣的代表。
這三種人才裡,不論是哪一種人才的養成,都需要具備兩種基本工具:數位化的工具、國際化的工具。而在這同時,國際化必須數位化,數位化必須國際化。開放源碼是最好的解釋。
台灣社會的發展,又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環境,或土壤。就是人才可以也需要從參與社會運動中印證自己的意義,並培養也練習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而透過「行動」與「協作」的成長過程,正好呼應了開放源碼的時代意義。
每一個人都站在另一個人肩上眺望更大的世界,已經不再是期許,不再是挑戰,而是生存的基本條件。
台灣在全華人社會裡有最民主、開放、自由的社會土壤,時代也在證明這是培育未來新的人才最好的土壤。這些人才也是讓我們走出困局的解方。
這些人或者是年輕人,或者是保持著年輕的心,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到台灣新的生機與光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